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我国每年有数十万人被毒蛇咬伤,虽然在当今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之下,毒蛇咬伤后的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但毒蛇咬伤特别是中华眼镜蛇咬伤后局部致残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中华眼镜蛇是我国南方各省常见的毒蛇种类之一,其毒液是以细胞毒素为主的混合毒,除了能够造成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致死以外,尚可对局部皮肤和软组织造成严重损伤,甚至需要截除患肢等。促进排毒和阻止蛇毒的扩散系毒蛇咬伤中毒的主要院前急救措施,糜蛋白酶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阻止蛇毒的扩散,但其合理性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中华眼镜蛇咬伤后使用糜蛋白酶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的合理性。方法 1.应用双缩脲反应进行体外实验:将不同剂量的糜蛋白酶与中华眼镜蛇毒20mg混合水浴,待反应完全后,绘制蛇毒-双缩脲标准曲线并测定残余蛇毒量;2.将实验小白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分别在腹正中皮下进行注射,按注射成分的不同分为以下各组: 空白对照组(A组):仅注射注射用水;动物模型组(B组):注射眼镜蛇毒;C组:注射用水局部封闭;D/E组:糜蛋白酶注射液局部封闭30 min/60min; F组/G组:糜蛋白酶1.0U/2.1U与中华眼镜蛇毒0.0072mg反应半小时后注射;H/I/J组:糜蛋白酶浓度分别为21U/ml、40U/ml、400U/ml各O.1ml注射;观察与比较各组皮下出血以及糜蛋白酶对中华眼镜蛇毒的抑制情况;3.另取实验小白鼠10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模拟临床上糜蛋白酶用量和眼镜蛇咬伤的中毒量,按比例换算进行注射,比较两组小白鼠死亡率的差异。结果1.体外实验糜蛋白酶200-4000U与中华眼镜蛇毒20mg混合37℃水浴后,所有反应30min内均完成;不同剂量糜蛋白酶与中华眼镜蛇毒(20mg)水浴反应后,使用双缩脲法测定吸光度时结果不一致,吸光度的改变程度与使用的糜蛋白酶剂量有关。2.动物实验2.1眼镜蛇毒所致皮下出血模型:B组可见皮下明显的片状出血点;A组仅有少许出血。2.2局部封闭实验皮下出血情况的比较:D组和E组蛇毒所致的平均出血面积分别为3.05±0.12cm2和3.38±0.10cm2,均小于C组的4.04±0.12 cm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组与D组相比,在糜蛋白酶注射部位出现异常出血点。2.3糜蛋白酶与中华眼镜蛇毒体外反应后致正常组织局部损伤皮下出血情况的比较:F组的平均出血面积为1.77±0.13 cm2,大于G组的0.81±0.10cm2;但出血程度小于G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糜蛋白酶致正常组织局部损伤皮下出血情况的比较:H、I、J三组的平均出血面积分别为0.29±0.04 cm2、0.64±0.07 cm2与1.23±0.14 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出血面积与糜蛋白酶剂量呈现正相关(R=0.966,P<0.05)。2.5糜蛋白酶局部封闭治疗后对半数致死量的影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44.0%和52.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糜蛋白酶能够部分水解未变性的中华眼镜蛇毒,其水解特点为剂量依赖性,且水解程度较低;中华眼镜蛇毒能够反抑制或水解糜蛋白酶。2.糜蛋白酶能水解未变性蛋白质,引起注射部位出血损伤;中华眼镜蛇咬伤后使用糜蛋白酶局部封闭治疗会增加正常组织局部出血损伤的风险。3.目前临床上作为中华眼镜蛇咬伤后进行局部封闭治疗的糜蛋白酶用量不能达到有效减毒的目的,反而会增加局部出血损伤的风险,不推荐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