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掺杂砷化镓材料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1230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半导体光电技术的日益发展,宽带隙半导体以其优越的特性引起人们的关注而成为主要半导体材料,其中砷化镓(GaAs)作为二代半导体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和光电子等领域。半导体的掺杂是改变其性能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半导体掺杂有效改变材料的特性,提高半导体材料器件的性能。研究掺杂砷化镓材料的光电特性对于推进其光电器件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Cu原子替代Ga原子掺杂闪锌矿结构GaAs材料的特性进行研究。计算分析了 Cu掺杂比例以及掺杂位置对GaAs光电特性的影响;讨论了 Cu-Cr共掺杂GaAs材料的电子结构、光学特性等,得到以下结果:首先,当Cu掺杂GaAs材料时,在禁带中引入了杂质能级,掺杂体系的导带下降,价带上升,体系仍为直接带隙。掺杂比例为3.13%、6.25%及12.5%体系的禁带宽度分别为0.42eV、0.31eV、0.36eV。掺杂Cu原子的比例为6.25%时,在能量区间-3.9eV~-1.8eV内Cu-3d轨道的电子表现出很强的局域性。掺杂体系的静介电常数及折射率等随着掺杂Cu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吸收光谱发生红移,对光的吸收增强。其次,当Cu掺入GaAs内部,掺杂Cu原子的位置与晶胞表面距离为5.653A、2.8272A时,体系的禁带宽度分别是0.34eV、0.31eV。掺杂位置与表面距离为2.8272A时,Cu-3d电子态在价带表现出很强的局域性,体系的各种光学特性随着能量的增大在[100]、[010]和[001]三个晶向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掺杂位置与表面距离为5.653A时,体系在[100]晶向的光学特性随着能量的变化规律与[010]和[001]两个晶向不同。Cu原子在GaAs材料内部不同位置掺杂时,材料在各方向光学特性的差异主要是由Cu-3d轨道电子状态变化所引起的。当Cu原子掺杂在GaAs晶胞表面时,杂质能级填充禁带,带隙消失,表现出与内部掺杂不同的特性。最后,Cu-Cr共掺杂GaAs材料时,自旋向上的电子表现出金属特性而自旋向下的电子具有半导体特性,属于半金属材料。体系的带隙中引入了杂质能级,禁带宽度为0.70eV,Cu-3d轨道电子主要改变了价带电子分布结构,Cr-3d轨道电子主要引起费米能级附近电子分布发生变化。掺杂体系的吸收带变宽,对光的吸收向低能区移动。另外,材料的磁性主要由Cr原子引起,由于掺入磁性Cr原子而诱导非磁性As原子及Ga原子产生微量磁矩,Cr原子磁矩的方向与As原子的相反,与Ga原子、Cu原子的方向相同,即Cr原子与Ga原子、Cu原子互为铁磁耦合,和As原子互为反铁磁耦合。
其他文献
<正>出版单位: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年月2015 2装帧:平装定价:元69.8【内容简介】本书全面细致地介绍了室内手绘各个方面的知识。采用由易到难的编排结构,以实例表现为主
建筑的地下结构建设会影响建筑成品的整体质量,地下室防渗漏计划不够完善和防渗漏作业不够高效,可能会导致建筑质量问题出现。因此,先介绍了目前建筑物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技术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文章阐述了提高中职政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包括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政治课堂;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探索适合学生
镉是一种在环境中不能降解、具有蓄积性的重金属,已被列为人类致癌物。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活动的快速增长,大量含镉废水排入河流,由此造成镉污染日益加剧。镉可能在大气、水
目的 探寻影响尿结晶形成的关键因素,为预防尿石症(US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健康人1年的尿液,观察每一份尿液的清澈与浑浊情况,测定并分析尿液pH、比重和尿量等理化指标与
目前对新一代110kV智能变电站内隔离断路器维护时,通常采用停电作业或人工带电作业的方式将其与母线拆分。停电将造成经济损失并降低供电线路的可靠性,而人工带电作业在人员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生活垃圾量与日俱增,垃圾分类是当前垃圾处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垃圾处理成本与难度、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圆”是初中几何中重要且较难的内容,也是历届中考压轴题的首选.本文对近几年的热点题型“定线段所张的角——构造辅助圆”进行分析,以飨读者.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党对意识形态及传媒领域的重视程度、举措密度和网络治理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从而营造了团结、鼓劲、积极健康的舆论氛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在逐年增加,国家倡导支持“绿色”、“生态”建筑,鼓励在建筑中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在这种形势下,现代木结构建筑因其自身绿色节能等优势再次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