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视角,探讨网络交往的实质和作用。首先总结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关于交往的内涵,交往的类型及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理论。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物质生产的基础,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它不仅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活动。交往与生产力相互影响,二者的辩证关系是交往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生产力的发展,交往范围也在逐步扩展,从狭隘地域性的交往逐步走向世界性的普遍发展,又因人是世界性发展的执行者,因此人的发展也逐步走向自主性、自由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为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能,网络的产生,使得新的交往现形式——网络交往席卷全球。网络交往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借助于信息或符号的传递和共享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来改变人民生活的新型交往形式。它与传统的交往方式不同,具有独特的社会特征与形式,如虚拟性、时空性、平等自由性等。因网络交往本身具有虚幻性、超时空性的特征,从而产生两个社会极端群体,一是极端肯定;认为网络交往将取代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交往。另一个是极端否定:认为网络交往是虚幻的,应该取消其使用。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来正确认识网络交往的实质并辩证看待网络交往的作用。网络交往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体现在其中。网络交往最终显现人的本质,使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社会性活动及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使交往更大限度的趋于平等、自由。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两面性,网络交往促使生产力的发展,确保经济的有效运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推进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网络交往平台,推进全球化。同时网络交往又具有虚幻性与异化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充分发挥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并克服网络交往的消极影响,才能确保网络交往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