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铁摩尔对满洲地区的考察与研究述评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是20世纪40年代享誉全球的中国通,中国早期边疆考察的践行者之一。他长期游走于亚洲内陆与中国边疆,并进行实地考察。这种考察方式使其获得了“徒步历史学家”的称号。拉铁摩尔对于中国边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试图研究拉铁摩尔的中国满洲边疆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对其研究创新点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其学术影响和不足之处进行评述。  1929年,拉铁摩尔展开对满洲为期9个月的考察。考察期间,拉铁摩尔游走于满洲各地。不仅来到了奉天、大连、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也走过了哈拉尔这样的边陲之地。经过这次旅程,拉铁摩尔对中国的满洲复杂的地理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考察结束后,他写下了《满洲冲突的摇篮》与《满洲的蒙古人》两本著作,详细记述了此次考察满洲的成果。  拉铁摩尔认为满洲数百年的发展始终与冲突相伴随。因此,他在考察满洲时,以冲突为主线。在考察中他发现满洲是狩猎、游牧、农业三种民族生存的场所,各个民族生存的交界地区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混合型地带。这种地带可以包容多个民族的经济、文化、民族等,他将这一地区称之为“蓄水池”。他认为“蓄水池”常常作为民族间互动的区域,这一区域往往决定两边势力的消长情况。“蓄水池”理论揭示了边疆这一特定区域的的历史价值,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典型特性,为我们提供市视中国边疆社会的新视角。  将视角切换到近代,拉铁摩尔认为满洲依旧处于冲突之中。昔日农耕、游牧、森林原住民的三方冲突变为了俄国、中国、日本的三方博弈。近代满洲冲突的变化在于西方文明的进入,给予满洲传统势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西方文明打击了传统文明在满洲的势力,铁路的铺设加剧了地方分裂主义,移民则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然而,拉铁摩尔更多是站在西方侵略者的视角来看待满洲冲突的问题,在在中国的自身变化上,并没有完全采用“移情”的方式进行思考。这些局限性需要研究者进行辨证的分析。  最后,对拉铁摩尔满洲此次考察的贡献进行分析。他的研究让美国民众对于中国有了新的认识,他的著作让美国民众更好的认识中国。同时,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美国对于远东战略的部署。作为一名汉学家、反法西斯者,他坚决支持中国抗日,并用自己的文笔鼓励着抗战中的中国人民。他的研究成果除了对时局的贡献外,对于美国学术界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中国边疆考察成果引起了美国学界对于亚洲内陆边疆历史的关注。他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来思考中国王朝的更替,推动了美国清史研究的发展。但拉铁摩尔的研究依然存在许多局限,过度的强调北疆而忽视南疆的存在,过度强调少数民族的存在意义,却忽略了汉族对中国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其研究的影响与缺点,以便学术界更进一步了解拉铁摩尔的满洲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本文以春秋时期鲁君世系为轴,将春秋时期划为三个时段,从周王与王朝内部之关系、与重要诸侯国之关系以及对诸侯国之分封来考察春秋时期周王权力。周东迁之后,我国进入霸权迭兴的
苏州市民公社是清末民初期间以街区为单位的非政府组织。这一时期,由于战争、疫病和自然灾害以及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致使苏州城市公共环境不断恶化。在此情形下,为了维护社会秩
《观察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湖南创办的一份重要报刊。它在战火中诞生,又在战火中成长,是湖南地区在抗战时期影响较大的报刊之一。本文试图探讨《观察日报》的产
乔治·萧伯纳不仅是一位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文学评论家和社会主义活动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完成了51个优秀的剧作,每部创作、介
学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打倒了长久以来压迫人民的阶级剥削制度,建立了人民政权,废除了奴役妇女的旧的政策法令和清规戒律,揭开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新
书院从唐五代产生以来,已历经千年。不同于官学和普通的私人讲学,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具备完善教育功能的新教学载体,对促进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全新的
学位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当中,先秦学术最具原创性,其学术水平之高也是为后世难以逾越的。学术环境的宽松、为现实服务的强烈的使命感,是先秦诸子思想产生的土壤。在诸子思想的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