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在非物质领域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与异域文化的不断交流,以及教育部门对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的日益重视,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英语,具备了进行中英语码转换的可能性。正如语言学大师萨丕尔说的那样:“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也正因为如此,可以说中英语码转换是语言交际的必然结果。 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作为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自上世纪70年代被首次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后,语言学家们更将其拓展到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等各个路向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我国,不少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分析,如何自然、黄国文、祝畹瑾等等,对后续的研究都有相当大的启示。尽管前人的分析已是硕果累累,然而,笔者认为,对语码转换的分析仍有值得更深入探索的地方。譬如,过去的语码转换研究多将重点置于对殖民地区的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其他地区的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等等。本文中,作者将在分析语码转换普遍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在名著、报纸、歌词中出现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探讨中英语码转换的类型和功能等等,力求使读者对此有一定深度的认识,为这方面的研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首先,作者介绍了语码及语码转换方面较为科学和有说服力的概念。并在分析一些语码转换结构研究上较有影响的理论基础上,如自由词素限制、对等限制、母体语言模式等,提出了以母体语言模式为基本理论框架,并与中英语码转换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中英语码转换分类模式,即句内转换、句际转换和双语转换。 其次,作者通过分析发现,区别语码转换与类似语言现象的关键在于其可预见性的结构特点以及说话人动机。作者在研究语码转换动机模式权威理论(情景型语码转换、喻义型语码转换、言语顺应理论、标记模式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英语码转换的功能,包括方便经济、装饰、解释强调、制造某种印象、避免尴尬、制造浪漫和异国情调,等等。 最后,作者还分析了长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的对语码转换应持的科学态度问题。那就是,既不能全面否定,也不可全面肯定,而应该趋利避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