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廉:在隔绝与汇通之间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wei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维廉,台湾著名现代诗人、文学批评家,国际知名比较文学学者、翻译家,道家美学的当代诠释者与极力践行者。本文以叶维廉的诗歌创作和诗学批评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在尊重其各自生长秩序的前提下,寻索其间错综复杂的交结点与血脉相通的生命秩序,即叶维廉不断“超越隔绝,寻求汇通”的文学、文化与生命之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力图在历时性的寻迹中,揭示叶维廉生活、诗歌、诗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共时性的沉思中,把握其诗歌与诗学生长的独自秩序与内在汇通。笔者发现,隔绝与汇通构成了叶维廉生命旅程中最真实的风景线,而于“愁渡”中静默地“歌唱”、于守护中闪射批判的锋芒,恰是这风景中最醒目的姿态。 全文由导言、主体上、中、下篇和结语构成。 导言部分在综述叶维廉的丰貌著作、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本文立意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将叶维廉生命、诗歌、诗学在保持其各自风貌的同时,展现其间血脉相通的联系。 主体部分在整体上呈现为“总——分”式结构: 上篇围绕着叶维廉“大陆——香港——台湾——美国”旅程中所历经的形体放逐与文化放逐,揭示出不同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气候和学术氛围在激发叶维廉诗歌与诗学“超越隔绝,寻求汇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中发现,居港时期殖民文化对乡土文化的泯灭、居台时期专制政治的压抑、居美时期工业文明对生命自然的扭曲,顺次成为叶维廉生命“隔绝”感的经验来源。而在一次次具体的“隔绝”背后,贯穿着一个更为深层的文化隔绝意识,即“对中国文化可能全面瓦解的焦虑情绪”。这一文化“虚位”的产生,在叶维廉看来,可以上溯到五四时期对中国民族文化原根性的放逐。 中篇以叶维廉诗歌创作中的关键意象“窗”为研究视角,通过发掘它在古今艺术史上的回响和其“阻隔/开启”的双重性,借以:一方面揭示叶维廉的生命哲学,即其前期诗歌中呈现出的“窗内——窗外”生命追逐模式,后期诗歌中的“窗中——风景”生命转化模式;另一方面,揭示叶维廉的诗歌美学,即(一)其审美理想,以中国传统的“外象弧线的呈露同时又与内象的弧线应合”为最高境界。以此为基准,文章将叶维廉的诗歌划归为四类;在观物方式上,诗人强调“出神”的意识状态。文章指出,“丧我”与“特别注意”是“出神”意识状态的基本条件,叶维廉进入此一状态有被动与主动两种方式,而“窗”成为其最忠实的记录者。(二)其诗歌结构,一方面与诗人生命模式的转化应合地最为紧密,另一方面,又与作为天然取景器的“窗”存在着密切的美学关联。而在诗歌结构的建构中,一贯充盈着广博的情怀。(三)其诗歌语言,反对诗歌语言的过度散文化、说教化、甚至口号化的弊病:在前期,力避诗歌语言上的叙述性,而重视意象的强烈、活跃、含蓄多义及音乐性;在后期,则追求语言如透明之窗,得“景”而忘“窗”,以期回到指义前活生生的现象世界。(四)其诗歌的美学意义,在于一方面山水诗借“前现代”的自然精神与近乎“后现代”的文学形式反对“现代”文明的弊病;从多元文化的世界趋势看,诗人重视“具体经验”的山水诗旨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视境,其在当代衍生出“如生活的艺术”观;另一方面,它引人反思语言与图像、诗歌与视频之间的复杂关系。 下篇将叶维廉的诗学批评整合为传释学诗学体系,指出其开放性生长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一)七、八十年代中国古典传释学建构期,以“具体经验”为核心观念;(二)贯穿七、八十年代进而衔接九十年代的跨文化传释期,以“文化模子”为核心理论;(三)九十年代以来走向文化批判的传释实践期。文章旨在揭示叶维廉诗学的理论背景,即以道家美学为核心并积极吸收西方现象学、诠释学;其研究态度和方法,即怀疑与批判态度、比较与历史寻根意识、以语言哲学为根基的美学、文化、政治哲学层层深入的方法;其文化立场与乌托邦向度,即站在道家美学的当代价值立场上,对于文化生态多元对话与平衡互补的不懈追求。 结语部分概括叶维廉诗歌创作和诗学批评的内在汇通:以生命本己的自然而然为精神目标,以超越隔绝、寻求汇通为精神态势,以怀疑、批判与反思精神为生长的内在逻辑,而对中国文化的深沉眷恋与长久忧虑、对中国传统审美视境的无比珍视和极力阐发则成为贯穿上述诸因素的情感内核,具体表征为“山水情结”。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透视陈芸形象的文化底蕴,探究了构成《浮生六记》夫妇之爱近代色彩的文化因子。苏杭一带才女辈出的人文环境,使他们的爱情萌发于沈复对陈芸才性韵致的倾慕,与任由父
我国彩电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1980年我国电视机产量为3.21万台,在世界上排名第8位,1990年产量增加到1033.04万台,一举超过
现有的相移谐振软开关技术,由于存在软开关实现的负载范围窄,不能在电弧这种负载范围内实现软开关的缺点,本文在研究弧焊电源的电路拓扑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不对称的相移
<正> 《浮生六记》以其鲜明的创造性而价值永恒、魅力无穷,略述如下: 一、树立了一种文体楷模。 《浮生六记》是一种自述性的文言散记小说,在它之前文言小说可谓汗牛充栋,虽
众所周知,一场势均力敌的篮球比赛,如果能由高水平的裁判员进行高质量的裁决,不仅能促进运动员技、战术的充分发挥,而且能使比赛更激烈、更好看、更精彩、更能吸引观众。反之
本文从地方特色、酒名文化等方面论述了酒品牌设计所具有的个性化、民族化、地域化的文化意味,着重对品牌设计的价值体现——加以阐述。并提出品牌设计在品牌推广中的重要性,
乾嘉间著名文言小说家屠绅宦滇期间,曾三次领运铜斤入京,其行程却并不为学界所知。本文梳理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屠绅三运京铜的朱批、录副奏折和题本,将这些原始记
<正> 名著对后代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古典名著《世说新语》与清初沈复的《浮生六记》应该说因缘很深,前者对后者的借鉴意义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影响的第一点是,虽较少直接引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权利行使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通过考察资本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立法,可发现我国
警察、媒体、社会,看似没有关联的三方独立体,却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着分分合合的"交际"。警察担负的双重职责,媒体体现的多重身份,他们在社会范畴内构建的二重机制以及机制间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