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网络中分布式分级视频编码研究

来源 :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实时地获取多媒体数据,特别是信息丰富的高分辨率视频数据。但在无线传感网络中,由于传感网络受节点资源、传输带宽等方面的限制,用于该网络的视频编码算法必须简单易实现,编码效率高,而且具备较强的抗误码能力。分布式分级视频编码作为一种新的编码方法,将编码复杂度由编码端转移到了解码端,同时能够获得较好的视频重建质量,可以适应无线传感网络视频传输的要求。   本文主要研究在无线传感网络中分布式分级视频编码方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分析无线传感网络视频传输的特点,研究分布式视频编码和分级视频编码的原理及实现方式。   然后,在分级视频编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基本层和增强层的视频编码的关键技术。在基本层的编码端,分析基本层的码率控制技术,以像素梯度作为图像复杂度标准,研究并实现了一种自适应帧内编码的码率控制算法,可以有效控制编码端输出码率。   接着,在基本层的解码端,研究实现了两种时域帧内插值预测边信息算法,一种是一般的帧内插值算法,另一种是优化算法。优化算法产生的边信息的客观质量比一般的帧内插算法的结果有明显改善。   此外,在增强层中,研究了空间域Wyner-Ziv视频编码,提出一种DCT域Wyner-Ziv视频编码方法,对边信息性能进行改进。DCT域Wyner-Ziv编码方法的编码效率比空间域的Wyner-Ziv视频编码效率提高了数倍。在编码率相同时,DCT域Wyner-Ziv编码方法的重建图像质量比空间域Wyner-Ziv编码方法的重建图像质量高。   最后,在计算机上仿真实现分布式分级视频编码系统,与传统帧内编码(H.26L)算法进行性能比较,并得出相关结论。
其他文献
针对伪卫星远近效应问题,现有的解决办法或是基于发射端信号结构的改变,或者基于接收机相关器的改变,设计方法复杂,使得接收机的通用性变差,而阵列信号处理技术中的波束形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视频等多媒体数据已逐渐成为信息处理领域中主要的媒体形式。而网络的不断扩张及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视频及其他形式多媒体的广泛
机会通信作为一种对无线通信系统设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概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机会通信理论中,衰落可以作为一种“机会”被加以利用,在多用户系统中获得多用户分集增益。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设备的大量应用,用户希望在日常生活和商务活动中能通过无线设备随时随地访问Internet,移动性支持成为Internet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新
多视点长景图指的是由一系列沿某一长景物连续拍摄的图像拼接而成的长景物图像,这种图像能够很好的解决由普通相机及广角相机所不能解决的长景物图像构造问题。本文在研究了
由于在802.11标准中只使用了网络中的单个信道资源,成为限制网络容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在无线网络中应用多信道技术,一方面能够极大的提升无线网络的容量,另一方面又给无线网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JPEG、H.263、MPEG-1、MPEG-2等图像多媒体国际标准相继出台,它们成功地应用于多种实用场合。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业
无线Mesh网络作为一种高速率、高容量的多点对多点网络,它可以看作是传统无线网络和移动Ad hoc网络的融合,具有可靠性、自组织性和自愈性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解决“最后一英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y Telescope)简称为LAMOST。它是我国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建立的一种大型光纤光谱天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