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量表积分客观评价王雪峰教授基于“阴阳寤寐论”自拟昼寤方、夜瞑方加减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估昼寤方、夜瞑方加减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疗效。探讨这种治疗方法是否可以形成一种新型给药方式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提供新的思路及用药方法。资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并被诊断为“发作性睡病”的患儿,选取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62例患儿,运用“发作性睡病中、西医症状评价积分量表(自拟)”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进行信息采集,采集的信息包括患儿的一般基础情况、量表内各临床症状等,将患儿每次就诊的临床症状以积分的形式记录在量表中。将最终纳入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即昼寤方、夜瞑方加减口服组30例和对照组即解郁合欢汤加减口服组30例。两组服药方式均为早晚分服,治疗组昼寤方加减晨服,夜瞑方加减晚服;对照组为每日一付,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总疗程均为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发作性睡病中医证候积分、西医症状积分及PSQI评分的变化,应用Excel表格及统计软件SPSS 20.0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录入,整理后分析。总结导师治疗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经验,将导师对本病的中医认识及使用昼寤方、夜瞑方加减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的治疗方法及原理进行阐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最终本研究纳入60例发作性睡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昼寤方、夜瞑方加减口服组30例,对照组解郁合欢汤加减口服组30例。治疗组平均年龄10.90±0.700岁,男18例,女12例,平均病程31.67±3.052月;对照组平均年龄10.47±0.615岁,男20例,女10例,平均病程37.00±3.827月,经检验,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发作性睡病中西医症状评分及PSQI量表评分各项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候评分: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各项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日间嗜睡评分0.87±0.229、夜间易醒评分1.00±0.209、手足抖动评分0.47±0.157;对照组日间嗜睡评分1.67±0.216、夜间易醒评分1.67±0.194、手足抖动评分1.00±0.186,两组有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发作性睡病日间嗜睡、夜间易醒、手足抖动方面优于对照组。3.西医症状评分: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项主要症状评分和总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日间过度嗜睡评分0.87±0.229、觉醒次数和时间增多评分1.00±0.209及异态睡眠评分0.47±0.157;对照组日间过度嗜睡评分1.67±0.216、觉醒次数和时间增多评分1.67±0.194及异态睡眠评分1.00±0.186,两组有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发作性睡病患儿临床四联症中的日间过度嗜睡、觉醒次数和时间增多及异态睡眠方面优于对照组。4.PSQI评分: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SQI量表各项目积分和总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睡眠质量评分0.67±0.121、入睡时间评分0.13±0.063、睡眠时间评分0.37±0.089、睡眠效率评分0.80±0.074、日间功能障碍评分0.97±0.089,总分3.27±0.172;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1.13±0.093、入睡时间评分0.40±0.091、睡眠时间评分0.87±0.093、睡眠效率评分1.03±0.076、日间功能障碍评分1.43±0.104,总分5.33±0.273,两组有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及降低PSQI总分方面优于对照组,能够很好的提高患儿夜间的睡眠质量。结论:(1)昼寤方、夜瞑方加减口服和解郁合欢汤加减口服都是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方剂。(2)综合来看,昼寤方、夜瞑方加减口服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解郁合欢汤加减口服。(3)导师基于“阴阳寤寐论”自拟昼寤方、夜瞑方加减口服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有切实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发作性睡病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治疗思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