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以南康客家“鲤鱼灯”为个案分析

来源 :赣南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ius0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康客家“鲤鱼灯”是土生土长的民间民俗活动,2010年入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时至今日,这项“非遗”活动在“抢救”过后因多种原因的忽视而没有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识。因此,对其进行实地调查,借助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传播,探索其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论文综合民俗文化学、体育学等相关知识和原理,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南康“鲤鱼灯”民俗体育活动进行调查审视分析。本文介绍了南康客家“鲤鱼灯”民俗体育的相关文化地理背景、起源与发展、组织形式与表演形式和当前传承现状后,分析了南康“鲤鱼灯”活动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其次,分析了“鲤鱼灯”民俗体育活动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困境;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建议,以探索发展“鲤鱼灯”民俗体育活动以及其他民俗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结果表明:   1、南康客家“鲤鱼灯”最早由宫灯演变而成,产生于唐末,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受赣南地区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它的发展经历了鼎盛—萧条停办—恢复三个重要时期。“鲤鱼灯”是龙灯的一种,属于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的范畴,是一种集民间舞蹈、民间鼓乐为一体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它是由一只龙头,八只鲤鱼灯和一只虾灯组成。“鲤鱼灯”制作精美,制作艺术讲究,色彩搭配采用传统地方特色。活动的组织是每年正月初一开始筹备,初二出灯,十六至十八收灯,其活动流程一般包括:散帖出灯、亮灯点光、持香烛祭品前往土地庙前焚香祭拜、开财门、参神门、扫场子、抢宫灯和灿灯(又称收灯),它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出灯”(开圩)表演、闹花酒表演、贺寿表演、新居“开厅安神”表演和闹花灯表演。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其来源主要包括:公家财产的收入和群众自筹。   2、南康“鲤鱼灯”以龙、鱼、虾形态为静态造型,借助于人的动作表演来模仿鱼类的活动,展现人生百态。它把人们的美好向往寄托于这种表演艺术之中。其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鲤鱼灯”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1)客家宗教信仰、风俗礼仪的综合体现、(2)客家人良好愿望的集中反映、(3)客家民间“竹、龙、鲤鱼文化”现象的缩影、(4)客家人良好民风的反映。   3、南康“鲤鱼灯”作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一个典型代表,它的传承具有其特有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1)传承和丰富民俗文化(2)促进民间工艺发展(3)传承和发展了民间表演艺术(4)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4、在现代社会发展影响下的南康客家“鲤鱼灯”民俗体育活动,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困境有:(1)生存的外界环境不断恶化、(2)政府相关部门保护力度薄弱、(3)文化认同不断衰退、(4)传承现状的日渐式微、(5)传承人员的流失、(6)活动资金缺乏、(7)组织状况不容乐观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南康客家“鲤鱼灯”民俗体育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本论文提出了以下的建议:(1)加强政府支持力度、(2)“文化生态”的活态保护、(3)创办项目社团组织,统一管理和发展(4)民间师徒传授方式与主流教育相结合,提高青少年的文化认同、(5)充分发挥媒体宣传。
其他文献
目的:为了探究我国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专项训练的供能特点,旨在找出其在训练中的共通规律,以对我国马拉松项目提供指导借鉴。方法:本文选取国家女子马拉松队的6名运动员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体育事业日新月异,女性在体育事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女性形象也跃然于荧幕之上,中西方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以女性为主角的体育电影
践行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期间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重要命题,把立德树人作为切入点和基础工程,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以期达到“强身健体,休养生息,自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