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东海常见的四种赤潮肇事藻种—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及甲藻门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次性培养,研究了不同温度下藻的NRA与生长情况及NRA与藻生长之间的关系;在温度条件实验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20℃下,不同光照强度下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的NRA、生长情况以及NRA与藻生长之间的关系,尝试从生理指标-硝酸还原酶的角度来阐述赤潮形成机制中温度、光照所起的重要作用。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10℃—30℃的温度范围内,除米氏凯伦藻外,其余各藻均能生长,温度适宜时,单种藻藻细胞密度在较短时间内可迅速增加;而米氏凯伦藻在10℃和30℃时,无法正常生长。四种实验藻种在各温度条件下的终止生物量(Bf)、最大生长速率(μmax)及最大酶活NRAmax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μmax、NRAmax、Bf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大,超出此范围,三者均降低,即每种藻均存在一个最适温度,但这个最适温度因藻种而异,如: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25℃,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在20℃。相同温度下不同藻种之间的μmax和单位体积NRAmax大小关系为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这表明,温度影响着各藻种同化硝酸盐的能力,进而影响藻的生长。(2)在3060W·m-2光照范围内,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均能正常生长,生长曲线皆为S型;而光强为9和0W·m-2时,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几乎无法生长。在实验设定的060W·m-2范围内,两种藻的NRAmax、μmax和Bf随光照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光的强弱通过影响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大小来间接影响藻类的生长。中肋骨条藻的最大生长速率及单位体积的NRAmax在数值上均远大于东海原甲藻的相应参数值,表明在本文所设计的光照强度下,相对于东海原甲藻而言,中肋骨条藻可能能更好的利用硝酸盐。(3)对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而言,光照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NRAmax和μmax的变异系数要大于温度的,说明这两种藻生长的光照效应可能略强于温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