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赋由于其文体的特殊性,使得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历代文人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而这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赋学的研究进程却一直在曲折中前行。在20世纪的赋学研究中,除了仍然关注先秦、两汉和魏晋六朝的赋作以及相关成果外,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赋作和成就也逐渐得到重视。诚然相比于上个世纪已经扩大了赋学的研究范围,但是对民国这一特殊时期赋学的研究成果却较少研究与整理,缺乏这一研究领域的探索。时代不同、对赋体性质的解读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文学载体,即文学史。这一载体综合了“文”与“史”的特点,注重历代文体之间的更迭发展,而且著者多会将自己对赋的理解放于文本,所以立足于这样的基础材料更便于后人对民国时期赋学研究的整理。再加之这一时期特殊的政治因素,许多外来思潮大量涌入,这必然会对时下的知识分子造成文化上的冲击,从而更新相关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本文拟在民国时期文学史和单篇论文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的赋学研究进行一个划分、归纳与总结,最后梳理民国时期赋学研究的成就与问题,为当代赋学研究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意义与教训。本文首先对民国赋学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分别对民国文学研究的社会背景、文学史这种新兴载体的出现与发展进行梳理;其次主要对民国时期赋学研究的内容进行概括,包括赋体文学性质及意义认识的角度、赋的分类渊源以及评价、赋体文学的批评;再次就民国时期赋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时下社会思潮对赋其进行分类研究;最后则是对民国时期的赋学研究成果与问题进行梳理与总结,继往开来,为我们新世纪的赋学研究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