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观察利伐沙班用于非瓣膜性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入组病例为需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均自愿服用利伐沙班行抗凝治疗,共为143人,其中中途失访7例,进入终点事件4例,最终纳入观察性研究132例。入组前患者签署自愿服用利伐沙班知情同意书,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病人入组及后续随访中均要填写抗凝依从性问卷。入组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等进行收集,行卒中及出血评估。由我院心血管内科医师评估后采用15mg、20mg两种剂量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患者服药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时监测大生化、血常规、血凝指标等,并完成随访,记录出血、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研究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每3个月定期发放药物、收回药物空盒。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本情况:共纳入143例患者,其中中途失访7例,进入终点事件4例,最终纳入观察性研究132例。患者平均年龄70.41±11.28岁,男性76例(57.58%),超重106例(80.30%),合并高血压病史81例(61.36%),合并糖尿病病史29例(21.70%),合并脑梗/TIA病史36例(27.27%),合并心衰病史19例(14.39%),合并动脉硬化病史70例(53.03%),合并出血史25例(18.94%)。患者CHA2DS2-VASc评分:男性患者评分<2分者为19例(14.39%),≥2分者为57例(43.18%)。女性患者中评分<3分者为5例(3.79%),≥3分者为51例(38.64%)。患者HAS-BLED评分:评分<3分者为72例(54.55%),≥3分者为60例(45.45%)。2.不良事件分析:用药期间出血患者人数为22人,出血发生率为16.67%,新发血栓者为2人,血栓发生率为1.52%。按药物剂量分为两组:15mg QD组,68例(51.52%),出血率为8.82%(6/68),血栓发生率1.47%(1/68),20mg QD组,64例(48.48%),出血率为25.00%(16/64),血栓发生率1.56%(1/64)。出血事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栓塞事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7)。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三组:<60岁患者出血率7.41%(2/27),60-80岁患者出血率12.99%(10/77),>80岁患者出血率35.71%(10/28)。不同年龄段比较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利伐沙班剂量、患者年龄及出血史在出血与非出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利伐沙班大剂量、高龄及出血史是出血的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胱抑素-C、血红蛋白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血凝指标分析:对患者六项血凝指标(PT、APTT、TT、PR、INR、D-Dimer、FIB)进行监测分析显示PT、APTT、TT、PR在出血组与非出血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ROC曲线分析表明PT对出血的预测能力较显著,当大于13.8s时出血发生率增加明显。。结论:1.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20mg剂量利伐沙班出血率较15mg高,患者出血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年龄>80岁时更容易出血。表明房颤患者在抗凝治疗有效的情况下服用小剂量利伐沙班更安全。2.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中PT、APTT、TT、PR可以监测其抗凝强度,与目前临床相一致,发现当PT值大于13.8s时出血发生率增加明显。3.高龄、出血史及利伐沙班大剂量是出血的危险因素,与目前临床相一致。研究进一步证实血红蛋白是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因子,另外发现胱抑素-C也可以用于评估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