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减贫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中共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以往仅仅专注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现今国家决策层面在鼓励生产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是保障,生产是基础,生活是目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如果生态恶化,生产将受到制约,生活质量也必然会下降。因此,可以把贫困地区看成一个整体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结合系统模型理论,通过构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值定权和状态空间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三生”承载力状况及空间格局特征,探究促进“生态、生产、生活”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提高贫困地区生态承载力、生产承载力和生活承载力的供容和自我协调能力,协调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高效运行是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逐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区、高海拔和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区高度耦合,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生产性活动和不适宜的扶贫开发行为极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而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因此,通过在研究贫困地区“三生”承载力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扶贫所取得的成效,采用“三生”承载力状况与扶贫绩效进行空间耦合的方法,以此为切入点来探索贫困地区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国家通过扶贫手段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下一步贫困地区有效地贯彻实施“精准扶贫”攻坚计划、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措施和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恩施、渝东南贫困地区综合承载力状况整体处于超载及以上水平,14个贫困县之间综合承载力指数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没有出现高值和低值集聚区域,并且市域界限差异不明显;生态承载力状况以严重超载为主,并呈现集中连片布局形式,没有明确的市域界限差异,但整体上来看,渝东南贫困县整体上实际生态承载力指数略低于恩施州贫困县。(2)贫困县生产和生活承载力状况整体上处于可载状态,并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具有明显的高值和低值集聚区域。总体上来看,渝东南贫困县整体上实际生产、生活承载力指数高于恩施州贫困县。说明渝东南贫困地区在生产发展和生活状况方面优于恩施州,同时也表明恩施州各贫困县生产、生活承载力弹性力度大,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各类型贫困县之间“三生”承载力状况表现复杂。综合承载力指数和生态承载力指数方面,少数民族贫困县高于非少数民族贫困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高于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而生产和生活承载力指数方面,少数民族贫困县均低于非少数民族贫困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均低于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4)研究区各贫困县扶贫成效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同时扶贫成效和“三生”承载力之间的关联性较复杂。少数民族贫困县扶贫成效较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之间、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非生态功能区之间依然具有市域差距。扶贫成效和“三生”承载力之间的关联性较复杂主要表现在扶贫成效和综合、生态承载力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扶贫成效与生产、生活承载力状况之间具有正相关性。贫困地区扶贫成效的好坏不仅和当地现存的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相关,还和扶贫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存在很大的联系。(5)耦合状况来看,综合承载力与扶贫成效耦合状况属于中级协调类型;生态承载力与扶贫成效耦合状况良好协调类型所占比例较高,渝东南贫困县耦合度整体上高于恩施州;生产、生活承载力与扶贫成效耦合状况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