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高校可通过教育的手段对文化的发展起到进一步促进的作用,为我国优秀精神文化传承服务。目前厦门市高校在推广健身气功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先采用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厦门市高校推广健身气功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了解到厦门市健身气功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普及率较低,资源投入也不够,师资力量还不足,导致健身气功的发展较为缓慢,学生掌握的情况较差。同时厦门市高校的健身气功教学方式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教学方式单一,总学时数严重不足,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理论课少,这些导致学生对健身气功的认知片面,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习效果难以保证,也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形成阻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验,实验地点选择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一年级健身气功课程范围内选择实验受试者,共计90人,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实验班采用增加了理论课程且引入了中医理论和哲学思想的健身气功教学计划,对照班采用原有的重技能轻理论的教学计划。通过对实验后两个班级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效益、技能掌握、获取感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健身气功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课时,引入中医理论和哲学思想,可以更好的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心理效益两个方面具有显著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健身气功技能,加强学生对健身气功所蕴含精神文化的认知,由此提高学生在健身气功学习中的获取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壮大健身气功的队伍,引起高校的重视和关注,加强资源的投入,缓解高校健身气功推广中的问题。因此,厦门市高校一方面要加快健身气功课程建设,一方面在健身气功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遵循健身气功调身、调息、调心理论的指导,积极融合中医穴位理论和哲学思想等多方面优秀知识,提高学生对健身气功内涵思想的了解,才能让学生在练习技能时有所感悟,在身体机能锻炼的同时也能在心境上有所收获。本研究结果旨在为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厦门市高校健身气功教学现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也为高校健身气功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