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辛最富盛名的小说《金色笔记》自1962年出版以来,因其小说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受到各种批评流派的多种诠释。其中关于小说主题的讨论争议最大。本文将主要以荣格原型理论、热内特的叙事话语理论以及达罗的叙述模式为理论依据,从人物刻画,叙事视点和形式结构这三个要素对《金色笔记》的人生主题做出阐析。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对多丽丝·莱辛和其《金色笔记》的简短介绍,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本论文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从以下三方面详细阐释分裂的人生这个主题:(1)人物刻画:这部分应用了荣格提出的三个人格原型。“人格面具”指出主人翁安娜的不同身份和角色;“阴影”揭露了安娜的阴暗心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说明安娜和某些男性角色的相似。以上都阐明了主人翁安娜的分裂和崩溃。(2)叙述方法:这部分使用了热内特关于叙述视点和叙述者的理论。视点在整部小说中不停转换,从外聚焦到内聚焦直至零聚焦;同时叙述者及叙述层次也随之相应发生变化,包括外叙事-异叙事,内叙事-同叙事,元叙事-异叙事,元叙事-同叙事。(3)形式结构:小说的外在形式很混乱,一部断断续续的小说和五本不同叙述形式的笔记将整个结构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正好凸显了小说的分裂主题。
第三部分依然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追求完整人生这个主题:(1)人物刻画:荣格的“自性”原型超越了一切对立,人格的各个方面得到平衡。最后一本笔记见证安娜在“自性”的调解下实现了自我完整。(2)叙述方法:当安娜成为《自由女性》的叙述者,共存的三种聚焦模式就简化为内聚焦,叙述者也统一为内叙事-同叙事。(3)形式结构:达罗的小说模式理论为小说建构了一个螺旋模型。这个结构很好地表现了安娜的人生从分裂到完整的过程。
最后一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现代人的生活经历着从分裂到整合的过渡。《金色笔记》这一主题不仅贯穿了小说主人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体现于作品的叙事形式。本论文揭示了小说的人生主题是如何从人物塑造,叙述方法和形式结构这三个方面传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