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县黄鸡是我国优秀家禽种资资源,其具有耐粗放、抗逆性强、味美可口等优点,是分布在成都平原和丘陵地区黄鸡类群中的代表鸡种。上世纪末,由于国外大量快大型肉鸡的引进,导致彭县黄鸡数量的骤减,市面上也出现了彭县黄鸡与其他鸡种混杂的情况,养殖规模的快速缩小,彭县黄鸡濒临灭绝,保护彭县黄鸡种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开展了彭县黄鸡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以期为彭县黄鸡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为全面了解彭县黄鸡的种质资源特性和基本的生产性能,本研究通过对彭县黄鸡保种群体进行mtDNA D-loop区测序,结合GenBank已有数据,分析彭县黄鸡遗传多样性和起源;比较彭县黄鸡保种群体中不同胫色群体的生长性能和肉质品质,明确其选育开发方向;采用生长曲线拟合为彭县黄鸡制定一个合理化养殖程序和科学管理模式;分析180日龄彭县黄鸡体尺和屠宰性能的相关性,并对不同产蛋日龄的种蛋品质进行对比。主要结果如下:1.彭县黄鸡线粒体群体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全长504bp~506bp,共检测到15个多态位点,分为7个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694±0.000758,单倍型多样性为(Hd)为0.713±0.041。NJ法构建系统系统发生树,发现彭县黄鸡有三个分支,可能来自3个母系起源。2.彭县黄鸡不同胫色群体屠宰率在88.04%~89.47%,半净膛率在75.44%~81.34%,全净膛率在60.71%~63.64%,胸肌率在11.54%~12.28%,腿肌率19.28%~24.54%,表明彭县黄鸡优秀的产肉性能。除了腹指率指标白胫公鸡显著高于黄胫公鸡外(P<0.05),其余屠宰指标差异都不显著。不同胫色群体间肉色、滴水损失、粗水分、干物质、肌内脂肪和粗蛋白等指标差异不显著;黄胫母鸡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以及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白胫母鸡(P<0.05),但公鸡间差异不显著;此外,脂肪酸含量在不同胫色间差异不显著,而黄胫群体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白胫群体(P<0.05)。3.采用Gompertz、Logistic和Bertalanffy三种模型均能用于彭县黄鸡生长发育曲线的拟合,拟合度(R~2)都超过0.995,,其中Gompertz模型与各个周龄实测体重更加吻合,表明Gompertz模型对彭县黄鸡生长曲线的拟合效果最优。4.彭县黄鸡180日龄的体尺参数与屠宰性能间大多数性状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彭县黄鸡体尺性状和屠宰性能间的第一对典型相关系数分别是0.971和0.927,贡献率分别为0.974和0.817,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体尺指标和屠宰性能中均是体斜长、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起决定因素。试验证明:可以将体斜长作为主要标准对彭县黄鸡进行屠宰性能的选择。5.彭县黄鸡蛋重、蛋壳重和蛋黄比率随产蛋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155日龄显著低于240日龄、300日龄和400日龄(P<0.05);155日龄和400日龄的蛋壳强度、蛋壳厚度显著低于240日龄(P<0.05),但与300日龄没有差异(P>0.05);240日龄与300日龄的蛋白高度和哈夫单位较高,都显著高于155日龄(P<0.05),但与400日龄没有差异(P>0.05)。结果表明彭县黄鸡以产蛋中期(240-300日龄)最佳,并随着日龄的增高蛋品质逐渐降低。综上,本研究表明彭县黄鸡mtDNA D-loop区的多态性较丰富,有3个母系起源。在进行彭县黄鸡选育时,可利用Gompertz模型进行生长曲线拟合,并通过体斜长作为主要参考指标进行生长性能的间接选择,且尽量选择产蛋中期(240-300日龄)的种蛋进行早期留种,为彭县黄鸡选育方案制定和早期选育留种提供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