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以是否发生无复流现象分为两组,观察每组患者PCI手术前后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s)、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一氧化氮(NO)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变化,探讨在PCI手术中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与无复流发生的相关机制。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手术的ACS患者60例,共分为两组,按PCI术后靶血管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将患者分为:A组(无复流组)、B组(正常血流组),各30例;每个患者分别采集入院时、PCI术后即刻的静脉血标本,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测定患者静脉血血浆EMPs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sICAM-1和vWF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水平,并分析以上指标与无复流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包对所收集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A、B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吸烟、Killip分级、Q波计数、冠心病家族史、梗死前心绞痛等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A、B两组患者PCI相关资料的比较:冠脉造影结果(病变血管支数、冠脉病变分布、介入治疗方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CI术前A、B两组血浆EMPs及血清sICAM-1、NO、vWF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PCI术后A、B两组血浆EMPs及血清sICAM-1、NO、vWF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A组患者PCI术前后血浆EMPs及血清sICAM-1、NO、vWF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变化幅度分别为:80.74±22.92、31.98±4.12、-28.12±7.33、66.95±15.63;B组患者PCI术前后血浆EMPs及血清sICAM-1、NO、vWF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变化幅度分别为:57.74±33.45、15.99±10.75、-19.34±3.94、41.52±18.40,对A,B两组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A组患者术前血浆EMPs及血清sICAM-1、NO、vWF水平与CTFC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术前EMPs、sICAM-1、vWF水平均与CFTC成正相关(P<0.05),术前NO与CFTC成负相关(P<0.05)。7.以是否发生无复流为因变量,A、B两组术前血浆EMPs及血清sICAM-1、NO、vWF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血浆EMPs、血清sICAM-1、NO、vWF与术后发生无复流的优势比(OR)值分别是1.125、1.028、0.662、1.03(P<0.05)。结论:1.本研究所选ACS患者术后即刻血浆EMPs及血清sICAM-1、vWF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血清NO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无复流患者术后-术前血浆EMPs及血清s ICAM-1、vWF的升高幅度和血清NO的降低幅度较正常血流组的变化幅度更大,表明无复流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及心肌损伤较正常血流组更为严重。2.PCI术前血浆EMPs及血清sICAM-1、vWF水平与术后无复流现象成正相关,血清NO水平与术后无复流现象成负相关。3.血浆EMPs及血清sICAM-1、vWF、NO的变化情况对反映无复流患者冠脉内皮细胞炎症反应、损伤程度以及舒张功能障碍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4.血浆EMPs及血清sICAM-1、vWF是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NO是其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