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市场的量价失衡问题由来已久。1970年代,美国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之谜(即货币供应量和名义利率出现正向的或独立的关系,流动性效应变得不明显甚至消失)。随后,各国的学者们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对于流动性之谜产生的原因,学者的解释集中于参数选取、主观预期因素、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选择以及实证研究方法选择等方面。但是,国内的学者对中国货币市场是否存在流动性之谜缺乏足够关注。影子银行体系是一个新的金融概念,目前学界尚无达成共识的准确定义。国内外由于金融系统的发展程度不同,影子银行体系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也存在诸多争议。通常来说,影子银行体系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从事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非银行机构。结合近几年来的国际金融形势,影子银行体系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促使各界开始深刻反思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伴随着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各种证券化产品和衍生工具层出不穷,学界越来越多的观点将其视为由影子银行体系创造的广义流动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大幅拓宽了传统的流动性概念。从国内当前的金融市场来看,影子银行的主要形式是委托贷款、银信合作等。由于正规信贷渠道的压缩,影子银行体系已经成为社会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是,影子银行是正在演进中的新鲜事物,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此外,由于影子银行大多是规避金融监管的产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其数据和信息的可得性方面存在较大难度。目前大量的研究侧重于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其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正处于起步状态。因此,本文在回顾并借鉴现有西方学者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符合中国利率双轨制现实国情的利率指标,与常用的货币供应量研究指标M1、M2相结合,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尝试性地检验中国货币市场是否存在流动性之谜。研究结果发现,在1996~2012年整个时间区间内,中国货币市场不存在流动性效应。紧接着,本文对这一总样本区间进行了以经济周期为依据的分段研究,发现除了1998~1999年通货紧缩的特殊时期外,在1996~2012年的其他时期都没有发现流动性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参数选取即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的质疑。在应该选择比M1、M2更广义还是狭义的货币总量指标的分歧点上,本文尝试对部分学者建议的基础货币和央行票据发行总额及与二者分别对应的利率指标进行了流动性检验,并没有发现任何流动性效应存在的迹象。所以,本文假设应该选择考虑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更加广义的货币总量指标。更进一步地,本文致力于探讨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与流动性之谜的关系,并对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从而得出关于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及与之相关的影子银行监管的若干政策建议。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把国外学者研究方法和国内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验证中国货币市场是否存在流动性之谜;第二、在现有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影子银行的定义、信用创造机制和宏观效应;第三、为流动性之谜提出一种新的可能的解释。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比如,检验流动性效应是否存在的实证方法,以及如何获取可得可信的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数据来对本文的结论进行再检验。本文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本文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本文对现有的流动性之谜研究成果结合本文的写作角度进行详细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来对中国是否存在流动性之谜展开实证研究;第四部分,本文从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机制角度对实证研究的结果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第五部分,本文对全文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总结,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反思整个研究过程并力求对本文的研究主题加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