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书情报教育发端于图书馆员培训计划,最终服务于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并因此确立了以社群为基础的参与性研究方法(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 CPBR),即通过假想一定的研究场景和服务场景,运用模拟和项目化训练完成图书情报教育。二战后,全球各国或地区的图书情报教育模式都以图书馆员职业认证体系和职业教育为蓝本,大力开展图书情报教育或培训的标准化、规范化与教育质量认证。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全民信息素养的提升,图书馆员的工作环境和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去职业化浪潮和iSchool运动逐渐兴起,引发了图书情报教育持续变革的风潮。图书情报教育的实践朝着多元化、跨学科、多层次发展,在丰富图书情报教育内涵的同时,也给全球图书情报教育带来一系列困惑。本文试图通过世界典型国家或地区的图书情报课程设置情况,分析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表征内容、结构、目标等要素的教学模式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围绕世界图书情报教育的争论和发展困境,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以及文本挖掘等方法,从图书情报教育的问题诊断为着眼点,立足于当前图书情报教育实践,比较目前世界图书情报学院的课程所属领域与主题的关系,探索图书情报教育变革的趋势或着力点。本文课题组搜集整理了主要英语国家和亚洲地区的图书情报教育机构461所,课程数据涉及155所,共识别课程13750门,包括培训认证、本科、硕士和博士4个层次。并对ALISE词表进行增补和修正,构建了15大类194小类的图书情报课程主题分类词表,对11053门可标引课程进行主题标引。通过对图书情报课程类型和内容以及潜在网络的深度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提炼出三大类图书情报教育模式,分别为:第一,就图书情报教育课程类型与层次结构而言,分为美英加所代表的成熟而传统的图书情报教育模式以及中、澳、南非和中国台湾地区所代表的新兴跨学科图书情报教育模式。第二,就图书情报教育课程主题内容而言,分为美加所代表的北美图书情报教育模式,英澳所代表的英联邦图书情报教育模式,中国、南非所代表的新兴图书情报教育模式。第三,从课程内容分布的相似性看,英美国家和中国的图书情报教育模式具有显著差异。同时,从课程类目角度,发现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跨学科应用、图书情报教育类、图书情报基础理论课程在本硕博阶段均发挥了显著作用。从图书情报课程网络角度,发现领域网络相对主题网络联系更为紧密,而领域内主题关系相对领域之间的主题关系更为紧密。以上实证研究结果,对我国图书情报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由于本文侧重与课程相关信息的比较研究,未来可以扩大研究调研范围,从教师学校机构背景等角度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