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纤维蛋白原、间接胆红素、C-反应蛋白、尿酸、补体C3、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D-二聚体这些相关因素与脑梗死发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45岁以上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96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45岁以上健康体检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均需符合排除标准)。将脑梗死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型(SAO)、心源性栓塞型(CE)。于入院时分别检测: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IB)、间接胆红素(IBIL)、C-反应蛋白、尿酸(UA)、补体C3、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D-二聚体。除心源性栓塞组加用抗凝治疗外,其他组患者均予以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治疗。于入院当天、距入院30天时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病例组与对照组、脑梗死各个亚型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异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2.MPV、UA、TG、CHOL、LDL、C反应蛋白等指标,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组中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者居多;脑梗死组的FIB、IBIL、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而补体C3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3.LAA组较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AO组较LAA组的UA水平高、LAA组较CE组的UA水平高、对照组较LAA组的UA水平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AO组较CE组的TG水平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4.将入院时、距入院30天时脑梗死患者分为NIHSS评分<7分和NIHSS评分≥7两组,两组CHOL、LDL、补体C3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将脑梗死组各指标与入院时、距入院30天时NIHSS评分之间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血清补体C3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5.将脑梗死13项可能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有5个,即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FIB和LDL。 结论:1.脑梗死急性期FIB、IBIL、D-二聚体水平增高,补体C3水平降低。2.脑梗死急性期血清CHOL、LDL、补体C3水平与脑梗死预后相关,其水平越高预后越差。3.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FIB和LDL是急性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