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的复译批评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t_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评析,结合运用阐释学的“前理解”、“视阈融合”及“循环”等概念和接受美学理论的“期待视野”理念来解释分析产生风格迥异的翻译文本的缘由,论证各种译本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还对文学名著复译批评进行了探讨,对文学名著复译现象从其必要性、现存的问题和研究意义上进行研究,论述了文学复译批评的意义。此文-改过去的规定性翻译传统(即认定存在一种标准译本,并以之为参照对象评析其他文本),针对各个译本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描述,从而剖析产生多样化译本的种种诱因。作者力图结合文学翻译界的现状做出客观公允的结论,期待能对文学名著复译的实践有所指导。 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首先指出何为复译、近年来出现的复译热潮和文学名著复译研究的不足,进而提出该研究的选题、理论框架和研究意义。第一章,分析《傲慢与偏见》在中国的接受和研究情况,并着重回顾了关于《傲慢与偏见》的译本研究情况。第二章,着力论述阐释学、接受美学与翻译的内在联系,运用阐释学、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尤其是复译相关的重要理念,论证复译的必要性、可接受性与必然性。第三章,文本分析。结合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重要理念从语言、风格与翻译策略等方面深入细致地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的三个译本,进而从整体上对三个译本的优劣做出合理评价,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别的得失。第四章,论述文学复译现阶段存在的种种问题,讨论了翻译所面临的危机、可以采取的对策,呼吁加强文学翻译批评尤其是名著复译批评,以期促进文学名著复译的健康发展。第五部分,结论。指出该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创新点,同时承认由于一些原因本文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他文献
本文拟在Grimshaw(1997)对wh移位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研究做出改进,并且在优选论的框架下对wh疑问词的移位进行跨语占的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优选论的框架下,解释英语中wh
在战争期间如何处理国家安全和言论自由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尤其在美国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两者的关系更成了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以公共信息委员会为例研究在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广告无处不在。然而,由于人们的需求层次不同,同时受其它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抓住消费者的心对于广告商来说显得越来越难。为了满足不
肯·凯西(1935-2001)的《飞越疯人院》(1962年)一经发表便受到了很大的欢迎。关于这部小说,不同时代的评论家都曾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本篇论文将从“成长小说”这个
功能对等理论指出,翻译应该是与源语信息最切近、自然的对等物,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同样的信息应该有相同的反应。要达到这个目标,译者要对源语信息和目标读者的特点有充分的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趋于多元化,语言文字作为主要地位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符号系统都参与到了意义构建中来,例如图画,音乐,色彩等。基于此,自20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