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国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实力将普遍增强,城市间的社会、文化、经济联系将更加广泛和密切,十一五规划中就指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而“首都圈”的内容也将写入十二五规划。首都圈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将成为环渤海都市圈乃至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首都圈旅客运输是首都圈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首都圈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了对我国首都圈客运的多主体协调发展的研究。 目前,首都圈内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城市公共交通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首都圈旅客运输的地区不协调、交通方式之间的不协调等,影响首都圈客运交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从而限制了其整体功能的发挥。所以对首都圈客运多主体协调发展的研究至关重要。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首都圈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比较,给出了本文的首都圈定义,并以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的首都圈地域范围为准展开研究。 其次是对都市圈(首都圈)交通的相关研究,研究了我国都市圈主要客运方式及特点,并对其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得出我国首都圈综合交通系统水平目前处于由不同运输方式竞争发展阶段向都市圈综合交通系统初步形成阶段转变。以及对我国都市圈交通系统结构进行分析,最后指出交通系统对都市圈发展的重要作用。 然后通过对国外五大都市圈客运交通发展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我国首都圈客运在设施、管理、枢纽设置和智能交通设施水平等和世界城市差距较大,从中得到启示,对国内都市圈发展起重要的借鉴作用。明确提出了我国首都圈客运交通发展的三个不协调: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之间的不协调;首都圈内各地区之间的不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不协调。 最后针对我国首都圈客运发展问题中前两个不协调问题,指出我国首都圈旅客交通运输问题存在的实质是:区域治理主体的缺位和区域协调机制的不健全,认为首都圈客运的多主体治理模式是首都圈客运交通发展的新突破,提出了建立首都圈交通规划组织和完善首都圈交通的协调机制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