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乳腺癌在世界范围居女性肿瘤发病首位,约70%的乳腺癌为激素受体阳性,芳香化酶抑制剂为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其治疗时间需长达5-10年,在提高患者生存、降低复发转移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明显的毒副反应。其中血脂异常为主要的毒副反应之一,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已跃居除乳腺癌死亡事件外的首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在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同时改善其生活质量成为临床医生亟需解决的问题。针灸可以作为治疗血脂异常的一种重要补充疗法,是调控血脂水平简单易行的干预方式,所以,本研究以激素依赖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引起脂代谢异常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医揿针联合阿托伐他汀综合治疗的方法对其干预,探究揿针对激素依赖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后血脂异常的调节及对血脂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并观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揿针的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激素依赖型乳腺癌患者AI治疗后血脂异常70例,运用随机数字法将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人。治疗组:予揿针治疗耳部内分泌、交感,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等穴。针刺方法:每次取单侧穴位,先用碘伏消毒,待干后用75%乙醇脱碘后,使用无菌镊子将带有胶布的揿针紧紧夹住,对准治疗穴位并与皮肤垂直将其按下,使揿针平贴在皮肤上,并用指腹以适当的压力进行按压,停留数秒使其固定在穴位上,留针24小时,期间每日饭前半小时自行用手按压各穴,时间约1-3 min以轻刺激为宜,取下时,用镊子夹住揿针的胶布部位向外轻轻拉出即可。每周1次,同时配合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 1/晚口服。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 1/晚口服。疗程为1个月。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TC、TG、LDL-C、HDL-C)、停药1月后,再次复查血脂水平,观察血脂反弹率。次要观察指标:炎性因子(Hs-CRP、IL-6),其水平的升高是诱发高脂血症的重要因素,是心血管疾病的敏感标志物、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ACT-B)、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用药相关不良反应量表及卡氏评分(KPS)。安全性指标(ALT、AST、Cr、BUN、CK)。研究结果本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患者70例,均为女性,研究期间共脱落2例患者。最终有68例患者完成实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AI药物种类、AI治疗时间、血脂各项及炎性因子基线比较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 血脂结果1.1 揿针能够降低乳腺癌患者总胆固醇(TC)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降脂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6.48±1.42)mmol/L、(4.83±1.34)mmol/L、(4.62±1.28)mmol/L。治疗 30天、停药30天T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降脂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6.53±1.39)mmol/L、(5.45±1.38)mmol/L、(5.93±1.26)mmol/L。治疗 30 天 TC 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停药30天TC均值显著高于治疗30天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治疗30天、停药30天T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揿针治疗能够进一步降低乳腺癌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降脂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4.52±0.57)mmol/L、(2.83±0.62)mmol/L、(2.66±0.43)mmol/L。治疗 30天、停药30天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降脂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4.41±0.52)mmol/L、(3.35±0.65)mmol/L、(3.75±0.41)mmol/L。治疗 30 天 LDL-C 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停药30天LDL-C均值显著高于治疗30天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中治疗30天、停药30天LDL-C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揿针治疗对乳腺癌患者甘油三酯(TG)水平无明显改善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3.36±0.42)mmol/L、(2.53±0.34)mmol/L、(2.47±0.33)mmol/L。治疗 30 天 TG、停药30天T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3.42±0.44)mmol/L、(2.75±0.38)mmol/L、(2.82±0.31)mmol/L。治疗30天TG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治疗30天、停药30天TG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1.4揿针对乳腺癌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1.16±0.32)mmol/L、(1.72±0.34)mmol/L、(1.74±0.33)mmol/L。治疗 30 天、停药30天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在对照组中,治疗前、治疗30天及停药30天后血脂水平分别为(1.18±0.34)mmol/L、(1.63±0.38)mmol/L、(1.61±0.31)mmol/L。治疗30天、停药30天HDL-C水平较治疗前高P<0.05)。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治疗30天、停药30天HDL-C水平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1.5揿针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停降脂药后血脂反弹率根据停药30天后两组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血脂反弹患者有4例,其反弹率为11.76%;对照组血脂反弹患者有14例,其反弹率为41.18%,治疗组患者的反弹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0天后治疗组患者TC、LDL-C水平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1.6揿针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炎性因子(Hs-CRP、IL6)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30天Hs-CRP与IL6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30天,Hs-CRP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停药30天,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1.7炎性因子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根据研究结果可知,随着LDL-C水平的上升,Hs-CRP、IL-6水平在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两者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1.8揿针可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由FACT-B结果可知,对照组在功能状况上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生理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社会/家庭情况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生理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情况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Is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头痛及抑郁症状存在明显差异(P<0.05),无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后潮热多汗、乏力、恶心、皮疹等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头痛较治疗前缓解,说明头痛症状可能存在患者能够自行缓解的可能,余症状均无明显缓解;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潮热多汗、乏力、恶心等症状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KPS为89.72±5.54分,对照组治疗后KPS为80.53±5.66分,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1.9揿针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肝肾功能(ALT、AST、Cr、BUN)、肌酸激酶(CK)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研究结论1.揿针治疗可调控乳腺癌患者AI治疗引起的血脂异常2.揿针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停降脂药后的血脂反弹率3.掀针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血脂的原因可能与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关4.揿针可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