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壳素是天然的第二大聚合物,在节肢动物的表皮中含量极为丰富。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食品行业、医药行业、环境保护以及农业等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我国在昆虫养殖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时至今日,昆虫养殖产业相对成熟。这些昆虫的利用主要集中在食用和药用两个方面。由于养殖规模大且产品用量小的原因,造成了昆虫产品的大量堆积。昆虫种类丰富、数量庞大是一种绿色的可再生资源。从现状来看,这些昆虫资源主要是药用和食用,用于工业原料的昆虫主要以紫胶、白蜡等为数不多的几种昆虫[2]。昆虫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以及结合自身的优点是一种优良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原材料。本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人工饲养的昆虫,从这些昆虫资源中提取甲壳素,使之应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中。为甲壳素的工业化制备选取更加合适的昆虫资源,为昆虫资源的合理工业化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采用传统的酸碱法对于黄粉虫、大麦虫、家蝇和黑水虻的成虫、幼虫以及蟑螂和蝗虫的成虫进行了甲壳素提取的研究对比。分别以黄粉虫的幼虫和成虫作为模式样品,进行成虫提取甲壳素和幼虫提取甲壳素最佳条件的探索,然后再将条件应用于其他昆虫,进行对比。幼虫提取甲壳素的最佳条件:昆虫幼虫油脂抽提条件:二氯甲烷:石油醚Ⅰ(30-60℃)的比例为3:1,抽提温度为65℃,时间为3h;昆虫幼虫去蛋白质处理条件:采用质量分数为6%的NaOH,脱脂虫粉与碱液的固液比为5:70(g/ml),在60℃的条件下,水解2h;昆虫幼虫去盐条件:采用6M的盐酸,脱脂去蛋白虫粉与酸液的固液比为3:70(g/ml),在室温的条件下,酸处理4h。成虫提取甲壳素的最佳条件:昆虫成虫油脂抽提条件:二氯甲烷:石油醚Ⅰ(30-60℃)的比例为3:1,抽提温度为65℃,时间为4h;昆虫成虫去蛋白质处理条件:采用质量分数为6%的NaOH,脱脂虫粉与碱液的固液比为5:70(g/ml),在55℃的条件下,水解6h;昆虫成虫去盐条件:采用4M的盐酸,脱脂去蛋白虫粉与酸液的固液比为3:60(g/ml),在室温的条件下,酸处理2h。通过同一因素不同水平的极差分析可知,在甲壳素含量提取过程的在去盐和去蛋白质处理中,所使用的酸或者碱的浓度在对应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甲壳素提取含量最高的为黄粉虫成虫和黑水虻成虫,其次为蟑螂成虫和大麦虫成虫。甲壳素得率最低的为黑水虻幼虫,其次为家蝇幼虫和黄粉虫幼虫。使用黄粉虫、大麦虫、家蝇以及黑水虻的成虫与幼虫提取甲壳素时,这四种昆虫的成虫得率均高于幼虫的甲壳素得率。除大麦虫外,其他三种昆虫的得率差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