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课堂问题行为(即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违反课堂教学规则、妨碍或干扰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的普遍存在一直以来困扰着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因为他一方面会不同程度地干扰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学生自身或他人的正常学习。如果处理不妥,不仅会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问题行为的普遍性和负面性让笔者萌生了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的想法,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以及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以慈溪市A小学的198名学生和56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调查、观察等方法,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各种表现在出现频率、性别、年龄、何时出现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小学教师对各种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方式以及学生相应的心理感受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获得结论如下:1.小学生较为频繁发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均为中轻度课堂问题行为。2.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低段学生高于高段学生,男生高于女生。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在时间上呈现一定规律性。4.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受学生、教师以及外部环境等各因素的影响。5.对于不同程度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在处理方式的选择上有所不同。6.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给小学生带来的心理感受有所不同。鉴于以上研究结论,笔者从课堂规则的制定,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学生自制力的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提升,对小学生心理体验的关注以及教师处理方式的采用等七个维度提出来了改善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若干建议。并在最后提炼了有意忽视,点到为止,积极引导,适当批评,有效惩罚,课后转化等逐层递进的用于有效处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一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