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实力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论坛和峰会选择在中国举办。口译,作为沟通不同国家交流的桥梁,为各种会议的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译员,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传播者,为不同语言的交流者扫除言语障碍扮演了重要角色。口译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培养合格的专业译员已成为当代翻译教学和研究刻不容缓的任务。
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是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德里达认为,哲学中的种种二元对立,归根到底都可归结为“在场一和“不在场”的二元对立。传统哲学认为“在场”总是优先的,主导的;而“不在场”则是次要的,被否定的。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揭露了这种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的等级结构的矛盾并进而颠覆它。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对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内,刘宓庆先生在著作《口笔译理论研究》中首次将“不在场效应”应用于口译研究领域。在口译中,译员如果忽略不在场因素而违反交际恰当原则或未选择恰当的言语策略等以至于说话人不能获得与其目的意图相吻合的交际效果,这样必然会导致“不在场效应力的发生。认识到“不在场效应”对口译传播的必然效果,译员就必须善用自己在“三方合作关系"中“传播得以实现者”的重要作用,妥善操控在场性与不在场性,发挥译员角色的积极功能。
口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口译活动的特殊性,要求译员在有限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本文详细分析了译员在口译实践中容易忽略的“不在场因素力,包括理解因素、文化背景因素及译员角色三因素。在译员培养中,要加强对译员不在场语境意识的培养,避免“不在场效应”的发生。本文分别用三章详细探讨了译员的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发挥译员角色能力及其培养。口译中,译文的准确性很大程度取决于译员对所接受信息的理解程度。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口译中理解的意义,干扰理解的因素,译员忽略理解对口译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译员的理解能力。口译至少涉及两种以上的文化转换,文化因素是口译活动中经常被译员忽略的一个因素。本文详细分析了译员如果忽略处理信息中的文化因素对口译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培养提高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口译交际活动是由谈话双方及译员三方组成,由于译员角色的特殊性,往往被认为只是信息的传递者,从而使译员易于忽略自身作为三方交际活动中的一方对口译活动的主动参与性。本文在这章节中以谈话中的“话论一为基础,详细论述了译员的积极参与对口译的影响,并介绍了口译中如何加强译员角色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口译活动的发展。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简要总结,指出了本文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译员的培训应该要符合口译的特征,必须加强对译员不在场意识的培养,避免因忽视不在场因素而引起“不在场效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