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骶管Tarlov囊肿(Sacral Tarlov cysts,STc)的发病率较高,约1.5%-13.2%,其位于骶管内骶神经根;因其压迫骶神经根,可导致患者骶尾部、会阴部疼痛或感觉不适,坐骨神经痛,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甚至抑郁。既往常误认为不需治疗或误诊为其他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等。因此,处理该病的关键在于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核磁共振成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得以诊断。近年来,关于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其治疗方式多样,大致可分为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目前最佳的治疗方式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因各研究的纳入标准、手术指征、样本量、评价标准、随访时间等各不相同,故无法对各种治疗方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由于目前对囊肿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尚无客观的评价标准;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指征的把握缺乏科学的评判依据;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同样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故有必要进行深入总结,提出相应的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目的本研究采用显微填塞封堵的手术方式治疗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患者,并采用“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s of Symptomatic Sacral Tarlov cysts neurologic deficits,ESSTCND)”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旨在对该手术方式和评分标准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为临床医生选择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手术治疗72例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组23例,女性组49例;单发组37例,多发组35例。患者平均年龄44.9岁,其中男性组、女性组、单发组、多发组平均年龄分别为39.3、44.6、41.8、44.1岁。手术方法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骶管Tarlov囊肿自体脂肪、纤维蛋白胶显微填塞术。采用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制定的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标准(ESSTCND)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数字评分方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以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率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治疗有效定义为获得―优秀‖和―良好‖的治疗结果。优秀: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率≥60%;且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良好: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率≥25%;且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组内和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治疗有效率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不同疗效等级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患者囊肿主要位于S1-S3椎体平面,平均体积12.5ml,其中男性组、女性组、单发组、多发组平均体积分别为14.7、10.4、13.2、12.3ml。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1年、术后3-6年中位ESSTCND评分分别为62.5(16.7)、25.0(18.5)、25.0(16.7)、25.0(20.8)分;其中男性组分别为62.5(12.5)、25.0(12.5)、25.0(25.0)、25.0(30.1)分;女性组分别为62.5(16.7)、25.0(20.8)、25.0(17.8)、25.0(20.3)分;单发组分别为62.5(20.9)、25.0(25.0)、25.0(19.8)、25.0(20.8)分;多发组分别为62.5(16.7)、25.0(12.5)、25.0(25.0)、25.0(21.9)分。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1年、术后3-6年疼痛中位NRS评分分别为6(2)、1(2)、1(2)、1(3)分;其中男性组分别为6(3)、1(2)、1(2)、1(3)分;女性组分别为6(1.25)、1(2)、1(2)、2(3)分;单发组分别为5(3)、1(2)、1(2)、1(3)分;多发组分别为6(1)、1(2)、1(2)、2(2.5)分。患者术后2周、术后1年、术后3-6年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90.3%、73.4%;其中男性组分别为95.6%、91.3%、75.0%,女性组分别为93.9%、89.8%、72.7%,单发组分别为91.9%、89.2%、68.8%,多发组分别为97.1%、91.4%、78.1%。各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术后2周、术后1年、术后3-6年ESSTCND评分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各组患者术后疼痛均较术前明显缓解(均P<0.01)。患者术后3-6年治疗有效率低于术后2周、术后1年(均P<0.05),术后1年较术后2周无明显变化,其中女性组和多发组患者尤为明显,男性组治疗有效率随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各组患者在术后2周、术后1年、术后3-6年的不同疗效等级组内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单发组和多发组在年龄、病史、随访时间、囊肿体积、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疼痛NRS评分、手术前后神经功能障碍(ESSTCND)、术后治疗有效率这几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填塞囊肿并阻断其与蛛网膜下腔的沟通是治疗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的一种有效手段。本研究采用的―症状性骶管Tarlov囊肿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标准(ESSTCND)‖简单、全面、有效,能客观的评价神经功能障碍及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的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骶管Tarlov囊肿显微填塞封堵术,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有效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