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云十六州是宋辽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颇受学术界的关注。燕云十六州地处长城一带,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北京、天津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王朝防御游牧民族进攻的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争夺帝位,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辽的援助,从此,燕云十六州便被纳入辽朝的版图,燕云十六州问题由此形成。北宋建立后,宋辽针对燕云十六州展开了长期的争夺。宋太祖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专门建立封桩库,积累钱财,制定了以赎买为主,战争为辅的政策,但未及实施,太祖便去世。宋太宗为燕云十六州与辽进行了两次北伐,但均告失败。宋真宗时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使得辽对燕云十六州的占有合法化。宋仁宗、宋英宗时期,基本遵守“澶渊之盟”达成的协议,宋辽双方维持着和平。宋神宗时期,通过王安石变法,国家实力有所增强,但神宗因与西夏的战争失利,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北宋末年,宋徽宗联金抗辽,试图借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虽暂时收复了部分失地,但由于金的入侵,北宋很快灭亡。北宋王朝始终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辽占据燕云十六州之后,便占据雁门关天险,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而宋朝北方为河北平原,攻守都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为了顺利完成统一大业,与辽订立盟约,两国以和为主,这种思想也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很大影响,且北宋王朝是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为了不重蹈后周的覆辙,重文轻武,使得北宋缺乏良将,军队战斗力下降。再次,辽据有燕云十六州富饶之地,经过努力经营,实力大增,兵强马壮,以步兵为主的北宋王朝很难与以骑兵为主的辽军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