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立高校非编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

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ualhoxy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非编人员的数量呈现不断攀升趋势,非编人员在保证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顺畅开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高校人力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公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侧重于对正式编制人员尤其是教师队伍的研究上,而对于非编制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则长期被忽视。因此,为更好发挥非编制人员的作用,需要对传统的高校非编人员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从研究公立高校非编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和角度出发来研究公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非编人员、后勤社会化及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的内涵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并从实践层面,回顾总结了我国公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沿革和我国高校近30年来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效及不足之处,从而奠定文章的理论实践基础。其次,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广东海洋大学非编制人员构成状况,管理问题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公立高校非编制人员管理和改革状况;再次,以浙江萧山医院针对非编用工中同工不同酬问题而采取的“视同工”制度建设以及宁波大学非编人员管理的实践做经验,探索公立高校非编制人员人力资源管理可行经验;最后,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从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创新用工模式、加强法律规章制度建设、探索有效管理方法四个层面提出了对我国公立高校非编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具体对策。  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弥补当前对公立高校非编制人员管理研究的不足,同时可以通过有效开发公立高校非编制人员的人力资源,以期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高校非编用工风险,优化公立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保障广大非编人员权益,从而构建和谐的高校劳动关系,并对国内相关公共部门的非编人员管理问题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互助共济”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类文献当中,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互助共济”属性也逐渐被相关学者关注和讨论。由于社会
随着大数据在各行各业应用的日趋深入,传统图书馆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给读者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文化服务,势必要及时对
摘 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实施思路,解决在线运行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系统安全、平稳的批量修改设备唯一标识的方法,根据实际操作情况,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系统;运行系统;设备唯一标识;批量修改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4-0070-02  引 言  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系统由唯一标识区别每一个电网设备,设备唯一标识
主体性,本是针对“文革”期间人的主体地位遭到扭曲和践踏,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哲学命题,80年代中期运用于文艺学。“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和由此引起的热烈争论,也是20世纪文艺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