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室上性的心律失常,因其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使得有效治疗不容忽视,而抗凝治疗预防卒中是房颤治疗的基石。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心病常见的类型。房颤伴ACS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患者需要接受抗血小板药物以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接受抗凝药物目的是降低卒中风险,优势是减少血栓事件风险,但是又有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临床上这类疾病的具体用药策略在国内并无明确的共识或指南。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NVAF伴ACS患者行PCI术后最佳管理策略。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伴ACS患者PCI术后抗栓策略的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目的:研究回顾性分析多中心住院的NVAF伴ACS行PCI的患者,分析不同抗栓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分析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北京市12家医院心内科入院NVAF伴ACS行PCI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随访观察入选对象的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事件(包括卒中、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大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并进行不同抗栓组终点事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共纳入2283例NVAF伴ACS行PCI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长40.5±15.1月,随访结果表明,既往有糖尿病史(OR:1.21,95%CI:1.01-1.52,P=0.017)、心力衰竭 史(OR:1.28,95%CI:1.06-1.56,P=0.019)、NT-proBNP 升高(HR:1.55,95%CI:1.28-2.11,P=0.018)、低收缩压(OR:1.36,95%CI:1.19-1.82,P=0.012)是NVAF伴ACS患者PCI后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β受体阻滞剂(OR:0.60,95%CI:0.44-0.73,P=0.023)是MACCE的保护因素。双联抗栓方案中华法林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P2Y12受体拮抗剂)和DAPT两组比较,患者在卒中事件上,华法林组低于DAPT(P<0.05),而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大出血事件两组无差异(P>0.05)。左房增大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新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长度(OR=2.012,1.318-3.723)、糖尿病(OR=2.531,1.574-3.928)、吸烟(0R=1.994,1.223-2.563)、分叉病变(OR=3.127,2.327-5.223)、Hcy(OR=2.018,1.579-2.336)是PCI 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华法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是高卒中风险的NVAF并ACS患者PCI术后的一种理想抗栓方案。2.左房增大、高同型半胱氨酸是NVAF患者卒中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CHA2DS2-VASc评分综合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多因素能更好的预测NVAF发生卒中的风险。第二部分: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治疗NVAF伴ACS行PCI的疗效比较目的:比较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治疗NVAF伴ACS患者行PCI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NVAF伴ACS患者接受PCI患者且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普拉格雷组(普拉格雷+华法林)和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华法林),持续12月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的MACCE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普拉格雷组和氯吡格雷组的MACCE事件两组类似(P>0.05),普拉格雷组出血事件略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但是大出血事件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卒中风险的NVAF伴ACS患者PCI术后选择华法林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的疗效比较,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和华法林联合普拉格雷的有效性相当,但是在选择华法林联合普拉格雷时需谨慎,由于其出血风险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