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可暴露肱骨远端关节面面积,新型双钢板内固定的有限元分析以及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具冷冻肘关节尸体,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肘关节内外侧入路(A组)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B组)进行肘关节尸体解剖,暴露肱骨远端关节面,测量计算其暴露面积。使用人工骨建立肱骨远端C1型骨折模型,分别采用传统垂直双钢板内固定(C组)和新型前内侧前外侧双钢板内固定(D组),通过特定的软件进行建模,模拟生物力学的各种测试,进行有限元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47例符合条件的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病人入选分为两组: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组(E组,32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F组,15人),通过MEPS和DASH的评分来评估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内侧切口可暴露面积为6.8cm~2,外侧切口可暴露面积为6.7cm~2,内外侧联合切口可暴露面积为9.2 cm~2,占整个关节面的46.9%。B组后侧切口可暴露面积为13.7cm~2,占整个关节面的63.1%。B组暴露面积优于A组(P=0.001)。D组较C组相比,钢板受力分布更均匀,最大位移更小,各个工况刚度都更大,抗形变能力更强。E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12.3°±16.1°,F组为110.7°±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E组前臂旋转活动度为160.8°±7.4°,F组为154.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组的病人术后前臂旋转活动度优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E、F两组术后并发症率有显著差异(P=0.037),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组的病人术后并发症率明显小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E、F两组平均的MEPS、DASH和优良率无显著差异(P=0.840,P=0.502,P=0.923)。结论: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可暴露接近一半的肱骨远端关节面,主要为前侧部分,且新型双钢板的内固定刚度大,抗形变能力强。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好,与尺骨鹰嘴截骨相比,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前臂旋转活动度好。因此,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是一种成功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