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在我国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农民是农业农村的主体。本文以镜像理论、再现理论为基础,以梵.迪克的话语分析作为分析路径,结合文献法、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农民日报》为研究个案,重点分析其涉农新闻报道中呈现的农民形象、尚存的不足与改进路径。经过研究发现,《农民日报》中有关农民的人物报道中,与现实存在一定间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性别选择上,偏重于男性;二、在阶层分布上,以农村干部为主;三、在报道地域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失衡。《农民日报》呈现的农民形象具有多样化趋势:村干部的形象,主要呈现出勤恳朴实、任劳任怨的群众路线践行者和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老黄牛”以及精明强干、与时俱进的领导者三种类型;普通农民的形象,主要呈现出乐于助人、道德高尚的新模范和热爱学习、多才多艺的手艺传承人以及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劳动者三种类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形象,主要呈现出以先进科技赢得市场竞争的佼佼者和开拓进取、敢于创业的新型农民以及心存感恩、回报桑梓之地的企业家三种类型。《农民日报》所呈现的农民形象,具有明显的正面宣传为主、模式单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刻意形塑出“高大全”的正面形象、具有明显的态度偏向;缺乏对人物缺点与不足的正常展示,削弱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贴近性、可读性与监督功能。为此,本文认为,《农民日报》在再现农民形象时,应在正面宣传的同时,紧密结合实际,更加注意完整、多维地呈现真实的中国农民形象,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增强其新闻报道在我国农民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