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虐待老年人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健康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非常普遍,发生率达1%~20%。老年人因被虐待导致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死亡率升高,医疗费用大幅上升,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9亿,超过总人口的11%,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虐待老年人事件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联,所以不同国家对之理解不同。在我国已有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探讨了虐待老人的法律惩戒和道德教育等方面,但还缺少对我国虐待老人的概念界定、分类和较为系统的解决途径等研究,缺乏有关虐待老年人的具体调查数据和专题研究。虐待老人事件发生隐蔽并且较难界定。能否发现虐待老年人情况取决于人们对虐待老年人问题的认识。如果人们认为老年人的行为和身体状况仅仅是由于年老或身体不好而造成的,就可能发现不了虐待问题。另外,处境和心理上的障碍会影响受虐待老人自己报案。因此除了对老年人进行评估外,通过其他不同途径进行评估和筛查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照顾者、第三者等进行调查和评估。加拿大老年研究专家Reis,M和Nahmiash,D编制的《照顾者虐待老年人评估量表(The Caregiver Abuse Screen CASE)》是专用于评估老年人照顾者的、简易的虐待评估筛查量表共有8个条目,由照顾者自行填写,在5分钟内完成。评分的高低可区分照顾者是否存在虐待危险行为,适合在社区(家庭)、老人院、福利院以及医院使用,可有效帮助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存在虐待危险行为的照顾者,发现可能被虐待的老年人,及时给予干预。CASE量表已经被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的研究者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征得作者的同意,本研究将引进CASE量表,为我国研究虐待老年人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便捷的调查研究工具。研究目的(1)调查中国文化背景下不同人群对“虐待老年人”定义的认知,为制定符合国情的定义提供依据,为我国虐待老年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本研究照顾者虐待老年人的评估提供判断标准;(2)中文版CASE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测定,为我国虐待老年人提供评估工具;(3)应用中文版CASE量表评估老年人照顾者的虐待危险行为,对虐待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对象方法本研究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不同人群对“虐待老年人”定义的认知的调查。以方便抽样的原则于2008年8月至9月,在广医二院急诊科、老年病科、门诊和海珠区赵广军志愿服务网工作室,对护士、志愿者、就诊者和体检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共201人。受访者共分四组:护士组、志愿者组、中青年组和老年组。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运用自编《对“虐待老人”看法的问卷调查表》收集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以百分比表示,使用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人群的数据进行分层比较。第二部分中文版《照顾者虐待老年人评估量表(CASE)》的信效度检验。于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以方便单盲抽样法,在广州市两间三甲医院住院部和门诊抽取老年病人的照顾者140例,发放问卷140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132份。纳入标准为年龄18岁以上的职业陪护或亲属,承担照顾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本研究参照2002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对“虐待老年人”所下的定义,将“在本应充满信任的任何关系中发生的一次或多次致使老年人受到伤害或处境困难的行为,或以不采取适当行动的方式致老年人受到伤害或处境困难的行为”,作为“虐待老年人”的定义标准;“虐待老年人”定义的认知和分类标准(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包括6种不同的类型:身体虐待、精神(心理)虐待、经济剥削、性虐待、遗弃和疏忽照顾。被调查者分为两个组:虐待组,纳入标准:调查者通过诊察发现有虐待行为的照顾者,共41例;非虐待组,纳入标准:调查者通过诊察没有发现有虐待行为的照顾者,共91例。使用中文版CASE量表收集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用克朗巴赫a系数(Cronbach’s alpha)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配对t检验分析重测信度;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评价问卷的结构效度。用t检验检测组间均数的差异。第三部分社区老年人照顾者虐待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双盲便利抽样法于2009年2月至11月在广州市四个老城社区,调查老年人照顾者113例,回收问卷104份,回收率92.03%,有效率为100%。纳入标准:年龄18岁以上的职业陪护或老年人的亲属,主要承担照顾60岁以上部分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能以语言与调查者沟通,认知正常者。排除标准:生活完全自理老年人的照顾者。采取横断面调查性研究,运用中文版CASE量表收集资料。本次调查由专人发放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调查问卷由研究对象逐项填写。阅读有困难者,由调查员协助填写。调查问卷当场回收并检查有无遗漏,有遗漏者请其补填。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照顾者一般资料和老年人的临床资料的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将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分析照顾者虐待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受访者对“虐待老年人”定义的认知与2002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关于身体虐待、精神(心理)虐待、经济剥削和疏忽照顾等“虐待老年人”定义的分类和界定基本相同,同时还认同美英等国家和香港所界定的性虐待和遗弃属于虐待老年人。2.分别有35.8%和54.8%的受访者不认同日常疏忽照顾和自我疏忽属于虐待老年人。3.不同性别人群的认知比较:对“性侵犯老年人”的认知,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年龄人群的认知比较:对“在日常生活中疏忽照顾老年人”的认知,中青年人与老年人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认知比较:对“老年人疏忽照顾自己或放弃自己”、“日常生活中疏忽照顾老年人”、“遗弃老年人”等的认知,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间比较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1.检测CASE量表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系数0.77;重测Spearman相关系数0.541(P<0.05),配对t检验P>0.05。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能解释总方差的65.47%,各项目在相应因子上有较满意的因子载荷量(>0.4),证明该量表经过汉化,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结构信效度。2. CASE量表中文版调查虐待组与非虐待组照顾者的得分比较。虐待组的均数是5.46,中位数是6;非虐待组的均数是1.78,中位数是2,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01),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1.老年人照顾者虐待危险行为得分(3.45±2.516)与量表非虐待组得分中位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文化程度照顾者虐待危险的单因素分析有差异(P<0.05);被照顾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等因素的照顾者虐待危险的单因素分析有差异(P<0.05),两项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3.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照顾者的文化程度、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和自理能力状况是虐待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是0.408、2.524和2.979。研究结论1.本研究证明受试的不同人群基本认同“身体虐待”、“心理虐待”、“经济剥削”和“疏忽照顾”属于“虐待老年人”。而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人群对“性虐待”、“日常疏忽照顾”、“自我疏忽”和“遗弃”等虐待分类的认知不同,说明不同人群对“虐待老年人”定义的认知存在差异。通过本次调查并参考国外和香港的经验,本研究认同2002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对“虐待老年人”的定义,在(第一部分研究)17项情境中,采用除“自我疏忽照顾”以外的16项情境作为本研究判断和界定“虐待老年人”的标准,归纳为六类:身体虐待、心理虐待、性虐待、经济剥削、遗弃和疏忽照顾。2. CASE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推荐作为国内虐待老年人研究的筛查评估工具和老年人照顾者培训教育前的评估工具。3.照顾者在照料有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老年人时,发生虐待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有:①保护因素是照顾者的文化程度,照顾者文化程度越高,虐待危险行为得分越低。②危险因素是老年人的自理状况和婚姻状况,即老年人丧偶和生活不能自理是照顾者虐待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