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寄养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和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unju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端侧吻合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端侧吻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对供体、受体神经再生和肌肉萎缩保护的影响。方法:60只Lewis大鼠腓神经切断后,按照不同显微外科修复方式随机分为3组:A组(20只),腓神经远近断端行原位神经外膜缝合;B组(20只),胫神经外膜开窗,与腓神经远断端行端侧神经外膜吻合;C组(20只),胫神经40%切断,与腓神经远断端行端侧神经外膜吻合。术后6周、12周、18周和24周,每组各取5只大鼠,神经电生理检测胫神经、腓神经的潜伏期和振幅恢复率,检测腓肠肌和胫前肌最大强直肌张力恢复率,大鼠处死后测量腓肠肌和胫前肌肌重维持率,肌肉石蜡切片HE染色测量最大肌纤维横截面积恢复率,胫神经和腓神经半薄切片后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检测有髓神经纤维恢复率。结果:1.供体神经肌肉系统:各时间点,B组大鼠胫神经电生理、有髓纤维组织形态学以及腓肠肌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和肌力与A组无显著差异;C组大鼠胫神经神经电生理(ARR和LDR)术后6周均明显受累,ARR均较其余两组明显减低,LDR较A组和B组明显延长,12周后各组ARR和LDR无差异;C组大鼠胫神经有髓纤维恢复率在术后6周和12周明显低于B组,术后18周和24周时与B组无明显差异;C组大鼠腓肠肌肌重、肌力和肌纤维面积在研究早期(6周-18周)不同程度受损,术后24周均获得有效恢复。2.受体神经肌肉系统:术后18和24周,B组大鼠腓神经潜伏期较A组和C组明显延长。各时间点C组大鼠腓神经有髓纤维数目、胫前肌最大强直肌力恢复率和肌纤维横截面积恢复率均较B组明显增高,与A组无明显差别。术后6周,各组胫前肌肌重维持率无显著差异,12周后A组和C组胫前肌肌重维持率均显著高于B组。结论:伴有供体神经外膜开窗或部分切断的端侧吻合均可获得受体神经纤维再生和受体肌肉肌重、肌力的恢复。外膜开窗对供体神经肌肉系统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和损害。部分供体神经切断的端侧吻合可以获得更有效的神经肌肉系统恢复,但术后早期难以避免发生供体系统的损害。第二部分“Babysitter”神经寄养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和机制研究目的:研究应用"Babysitter"神经寄养法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和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80只Lewis大鼠腓神经切断后,按照不同显微外科修复方式随机分为4组:A组(20只),腓神经远、近断端旷置,缝合于邻近的肌肉内;B组(20只),腓神经远近断端行原位神经外膜缝合;C组(20只),胫神经外膜开窗,与腓神经远端行端侧吻合;D组(20只)胫神经40%切断,与腓神经远断端行端侧吻合。术后8周,各组大鼠行二次手术,将腓神经远端与近端行端端外膜缝合。二次术后4周、8周、12周和24周,每组各取5只大鼠神经电生理检测腓神经的LDRs和ARRs,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检测有髓神经纤维恢复率;检测胫前肌强直肌张力恢复率、肌重维持率和最大肌纤维面积恢复率。各时间点大鼠处死后取I4-6脊髓节段和胫前肌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脊髓和肌肉中IGF-1的表达,以及肌肉中TWEAK和Fn14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术后4周和8周,B组大鼠腓神经ARR较其余三组均明显增高;术后24周,各组ARR无明显不同。术后4周,B组、C组和D组大鼠腓神经LDR无显著差异,B组较A组明显减低;术后24周,B组与D组LDR无明显差异,较A组与C组明显降低。术后4周,B组有髓纤维数目明显高于其余三组,D组纤维数目明显高于A组和C组;术后24周,B组与D组有髓纤维数目无显著差别,均高于A组和C组。术后4周-12周,B组大鼠胫前肌肌力恢复率TTRR明显高于其余三组,术后24周与D组无明显差异,高于A组。术后4周,D组大鼠胫前肌TTRR与A组和C组无差异;术后24周与C组无差异,较A组仍明显增高。术后4周-12周,B组大鼠胫前肌肌重维持率MWMR明显高于其余三组,术后24周与D组无差异。术后4周,D组大鼠胫前肌MWMR与A组和C组无差异,术后8周较A组和C组显著增高,术后12周和24周与C组无差异,但仍较A组明显增高。术后4周,B组大鼠胫前肌纤维横截面积恢复率明显高于其余三组,A组、C组和D组间无差异;术后24周,B组和D组大鼠胫前肌纤维横截面积恢复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B组仍较D组明显增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脊髓中IGF-1表达B组与D组相似,近期(4周)和远期(24周)蛋白表达均较A组C组增高:术后4周,C组和D组胫前肌IGF-1大量表达,较A组和B组明显增高,24周时各组IGF-1表达无差异。4周时A组、C组和D组胫前肌中TWEAK和Fn14表达均较B组显著增高;术后24周,各组TWEAK表达无差异,D组Fn14表达与B组和C组无差异,显著低于A组。结论:"Babysitter"神经寄养法可用于治疗长节段复杂周围神经损伤,早期疗效不及端端吻合,远期可有效恢复神经及其支配肌肉的结构和功能。40%供体神经寄养较外膜开窗神经寄养对损伤神经的神经纤维再生和肌纤维面积保护更佳,但在肌重维持和肌力恢复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40%供体神经寄养法,对脊髓和肌肉中相关生长因子的影响与端端吻合修复相似,可有效促进神经修复和防止肌萎缩;供体神经外膜开窗寄养法,对TWEAK-Fn14因子的远期影响与40%供体神经寄养法相似,有一定的肌萎缩保护作用,但脊髓中IGF-1的表达与神经旷置组相当,促进神经修复和轴突再生的效果不及端端吻合和40%供体神经寄养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症状的颈脊髓压迫患者椎间盘三种因子(IL-1β、IL-6、COX-2)的表达相关性和差异性,初步阐明颈脊髓压迫患者发病过程中炎性递质刺激与患者临床症状关系。研
目的获得VITA 3D-Master比色板各色片的数码颜色在Lab颜色空间的色度分布情况。方法用Nikon D700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在D50标准光源下,对VITA 3D-Master比色板进行拍摄,用Phot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为缓解智能交通系统的交通拥堵情况、提高公路网的通行效率,提出基于实时交通流量的交叉口信号灯动态协调控制方法。具体基于实时交通状态信息对交通拥堵级别进行分析,并根据
磷脂酶A2第6型基因(phospholipase A2 type 6,PLA2G6)突变引起的疾病具有高度遗传与临床异质性,根据其临床表现归类为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dystonia-parkinsonism,DP)、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网络的技术配置需求也越来越高,人工智能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包含了生理学、计算机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对其产生依赖性的同时,可靠性是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的安全保障,同时也是技术研究的核心部分。计算机技术
目的通过分析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 OLP)患者血清肝酶与尿酸等指标,探讨这些指标与OL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OLP患者157例作为研究组,健康体检者169例作为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