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LE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元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最后到德性伦理学的历程。特别是麦金太尔对规范伦理学的追问,把人们又带回到古希腊美德伦理学的时代。西方的德性传统由亚里士多德开始,中国的德性传统由原始儒家处发端,德性思想尤其在孟子那里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并在理论上走向成熟。从西周到孔子思想发展的过程表明,德性思想已经开始进入思想家的视域,孔孟之间的儒者对此已做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建立了心性一体、德知统一的伦理思想体系。以孔子思想继承人自居的孟子,正是依此为基础,加上百家争鸣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其德性思想的创造提供了理论刺激,从而最终使孟子得以建构起一个相对完备的德性伦理体系。   孟子的伦理思想不同于荀子,这与他的天人观和人性论是密切相关的。他认为,天是伦理道德之天,因而心善的终极根源在于“天道”,只要全尽自己的善性,便可识得、践履“天道”的诚德之性;反之,一旦识得、践履“天道”的诚德之性,便可体证、觉察到自己的善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心之同”,即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一种以情感为主体和统摄,情理一体的人性结构,特点在于由心知性、以心显性。四心是人性中的四善端,是仁、义、礼、智四种德性的萌芽,要使这种萌芽发育成长,从可能转化为现实,还需后天“扩而充之”的工夫。人之所以不善的原因在于善心放失的缘故。德性有了天道、人性的基础,还需在人伦关系中得到体证,于是五伦便应运而生,成为孟子德性思想的现实根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五伦的内容,运作的原则是人伦互动,其结构原理在于人伦本于天伦而立。五伦设计使每个人都能够遵循自己的本分或义务行事,表现出善良的道德行为,使自己成为健全的人,实现人伦与人道的统一。   在天道观、人性论、五伦说的基础上,孟子建立起了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的德性体系。仁是道德的本体,是道德的源泉,根源于人们的恻隐之心,是先验的爱人之情。它通过爱的伦理统一的力量,为个体向实体的回归提供了基础;义是爱人的方法与途径,是正当的德性行为。它通过强调义的至上性处理个体情欲与伦理要求之间的关系,使个体在道德追求中冲破主观任意性的束缚,从而做到舍生取义;仁与义的结合形成道德的“体”与“用”。礼是对仁、义的节文,它规定了爱人的秩序和行为准则,是对道德价值的尊敬与肯定,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操。智则是对仁、义的认同,能够指导个体按照伦理普遍性的要求超越个人情欲的需求,形成对仁义的道德认识与道德信念,使仁、义的践履走向自觉。   孟子德性思想中,仁、义、礼、智四德都与情相关,分别根源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是人悲天悯人的同情心;羞恶之心是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正当与否的羞耻或厌恶之情;恭敬之心是用礼节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敬重之情;是非之心则是一种判断是非的“理”,这种“理”是人伦日用的生活情理,是性之理。正是孟子真正系统地把“情”提升为“道德情感”,第一次在形上的层面发现了道德之情、伦理之情。其中情感是本体与主体,统摄人的理性与行为。情因按照理所规定的秩序发挥自身的伦理统一力而具有道德属性,成为德行的内在动力;理虽然给予情以运作和扩充的秩序,但是必须建立在情的基础上,德性才能找到最终的根基。没有情,个体就不能扬弃自己的孤立而与他人同一,从而作为普遍人伦关系就不能形成或得到维护;同样,没有理,天伦和人伦就会混淆,会造成“爱而不别”的乱伦。所以说,孟子的德性论是情理精神的统一。   从学理上来看,道德规范本身并不是德性,它可培养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使主体的道德境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但道德规范作为他律的力量,必须转化为主体内心的道德自觉,在构建道德自我、体征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实现德性与德行、德性与规范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通过主体对知、情、意的认识和修炼达到一定的伦理心境。孟子的道德实践即道德修养观继承了儒家修身养心的传统,以“万物皆备于我”为其道德实践的前提,通过反省内求的修养途径,存心、养气、寡欲的修养方法,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的道德提升的精神模式。   修身是孟子的“内圣”功夫,但人作为社会的存在,其自身的成就不仅依赖于自我维度上的展开,而且指向更广阔的社会之维。只有在社会的历史图景中,个人的完善才能得到保障,同样德性境界的提升、德福一致也要在整体人类利益不断得到实现的基础上获得完成。孟子的德性论就着眼于此,将其德性推至整个国家社会,通过仁政的政治实践,即“施仁政于民”,通过重民的政治政策、富民的经济政策、教民的文化政策,发挥其德性伦理的外王功效。
其他文献
恐惧是现代人的生存体验,也是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范畴。我们可以在审美现代性语境中对恐惧问题展开梳理与论述,也可以从恐惧的视角反观现代性。恐惧作为虚无主义的必然结果
董仲舒的人性论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董仲舒之前,哲学家们普遍以善恶论人性,把人性善恶的形上根据诉诸于天,而在天如何赋予人人性的问题上却语焉不详。董仲
对于科学知识生产问题,马克思早就明确地提出过科学是“人类精神的一般劳动”。科学不单单是已有的知识体系,而是作为一种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同时又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活动。人类的物质生产与知识生产是人类的主要生产领域,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①在科学知识生产中,关键在于怎样生产科学知识,用什么科学工具和科学方法生产科学知识。科学知识
张闻天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无产阶级战士,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推动者,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城市美学是一门内容涵盖面十分广泛的美学分支。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大步跨越和国民物质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的今天,美与艺术日益走向大众化和生活化。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载体的城
科学交流是科学研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机制。互联网的问世和普及为科学交流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方式。本文旨在从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视角出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