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何处——浅析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转向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iu03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部知识分子的抗争奋斗史,受压迫压抑史,从中心到边缘被“流放”的历史。从“五四”时期的思想救国,到中期的“无声”,到世纪末的边缘化,世事的变迁和角色的变化使知识分子遭受一次次的心灵创伤。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市场的“合法化”,大众欣赏口味的急剧变化,他们的角色再次发生转变,精神又一次茫然无措。本文在客观综述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嬗变的基础上,重点阐释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的精神转变,以《沧浪之水》中知识分子为个例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实力图为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出路。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嬗变综述。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来源及其特征;二、“五四”知识分子的承担,以鲁迅为代表;三、1949年之后知识分子的境遇,包含知识分子在“十七年”期间的被改造以及知识分子在“文革”这个特殊时期的沉默和“无声”。 第二部分,生命不成承受之轻。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九十年代以来,“启蒙”意识在80年代短暂的昙花一现之后,再次沉潜。人文知识分子失去了以往的精神“引导”功能,有的却是从中心滑向边缘的失落和无所适从。分三个方面分析:一、文学本身发展的语境,自身发展到特定时代的结果;二、多元的文化氛围,大众文学的繁荣,导致精英文学的式微;三、知识分子在这特殊时期的表现,有对精神的不懈坚守,亦有异样的选择。 第三部分,魂归何处?从20世纪之初的启蒙角色,到中期的被改造的转变,到世纪末的茫然无措,知识分子何去何从是一个迫切的问题。通过对《沧浪之水》的分析展现90年代以来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寻觅过程中的坚守和自我流放及其失落,试图在这纷繁的社会中为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出路。
其他文献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诺贝尔委员会认为“她以史诗般的女性经历,以怀疑、热情与想象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本篇论文主
巴赫金在其狂欢化理论中力图从全新的角度切入并开掘出拉伯雷等长期被误解的作家作品背后所潜藏的深厚内涵,他自身所继承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更促使他将民间文化当作
学位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秘密语的社会化是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本文以秘密语的社会化问题为考察研究对象,以词典考察和网络搜索为主要手段。试图通过对整体以及各类别的秘密语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