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干旱是限制小麦种子萌发和粮食生产的主要的因素,提高种子萌发阶段的抗旱性对提高种子出苗率、提高小麦产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前人研究表明,多胺显著影响种子萌发和植物的抗旱性,但是对于多胺与其它激素如何相互作用并调控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相对缺乏。本文在前期筛选不同抗旱小麦品种的基础上,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內源多胺的变化进行检测,并通过施加外源多胺测定其对其他植物激素的影响、种子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抗氧化系统活性来阐释多胺对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内源多胺参与了小麦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随着种子萌发,种子中的游离态、可溶性结合态亚精胺(Spd)和腐胺(Put)含量增加,不可溶性结合态Spd和Put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干旱胁迫显著提高了种子中的可溶性结合态和不可溶性结合态的Spd和Put含量,降低种子中游离态Spd和Put含量。Spd和Put含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一个明显的基因型差异。种子萌发时期种子中游离态Spd积累有利于干旱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然而,种子萌发时期种子中游离态Put的积累可能会抑制干旱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2.外源多胺PAs显著影响小麦种子的萌发。干旱胁迫条件下,外源Spd、精胺(Spm)明显促进了种子发芽,提高了小麦种子发芽率,促进了小麦种子的胚芽鞘和胚根的增长,但外源put对小麦种子发芽率,胚芽鞘和胚根的增长没有显著影响。3.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外源多胺PAs能显著影响种子中內源激素含量。随着PEG-6000溶液浓度的增加,种子中GAs、IAA和Z+ZR含量下降。然而,种子中ABA含量随着PEG-6000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正常水分条件下,长旱58和漯麦18种子中GAs、IAA、ABA和Z+ZR含量在萌发过程中没有显著差异。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种子中GAs、IAA和Z+ZR含量长旱58高于漯麦18。外源Spd和Spm能显著增加种子中GAs、IAA和Z+ZR、ABA含量。外源put对小麦种子中GAs和Z+ZR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却显著增加了种子的IAA和ABA含量。正常水分条件下,Put、Spd、Spm处理对种子中ABA含量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4.干旱胁迫降低了种子总可溶性糖浓度,增加了种子中淀粉浓度。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外源Spd和Spm显著增加种子总可溶性糖浓度,降低种子淀粉浓度。然而,外源Put对种子可溶性总糖和淀粉浓度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没有显著影响。5.干旱胁迫降低了发芽种子中POD、CAT、SOD的活性,提高了种子中MDA含量。外源Spd和Spm显著提高了干旱下发芽种子中POD、CAT、SOD的活性,降低了种子中MDA含量。与此相反,外源put处理显著降低了发芽种子中POD、CAT、SOD的活性,增加了种子中MDA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