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临床部分说明“健脾理气颗粒”的处方来源,探讨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理论依据,简要阐明其制备工艺。2.实验部分研究“健脾理气颗粒”对F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部分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临床部分从“理”、“法”、“方”、“药”等层面总结导师应用健脾理气法治疗FD的临证经验,并对其经验方的颗粒制剂“健脾理气颗粒”的制备过程进行简要说明,从而探讨“健脾理气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来源及临床应用基础。2.实验部分实验一:90只7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健脾理气颗粒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健脾理气颗粒中剂量组(中剂量组),健脾理气颗粒低剂量组(低剂量组),气滞胃痛颗粒组(阳性药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通过碘乙酰胺(iodoacetamide,IA)灌胃联合夹尾应激的方法建立FD大鼠模型。各组大鼠8周龄时造模结束,给予灌胃干预,健脾理气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予健脾理气颗粒8.4g/kg.d、4.2g/kg.d、2.lg/kg.d灌胃;阳性药组予气滞胃痛颗粒1.56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大鼠灌胃持续7天,每日1次,直至大鼠9周龄,行胃内气囊及颈部电极植入术,术后恢复7天,直至大鼠10周龄。应用电子恒压器检测各组大鼠对20mmHg、40mmHg、60mmHg、80mmHg胃扩张刺激的腹壁撤离(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及同步颈斜方肌肌电均方根变化率,并通过监测胃内气囊体积变化,计算胃顺应性。实验二:30只7日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健脾理气颗粒组(治疗组),每组10只。动物造模过程同实验一,造模结束后,健脾理气颗粒组大鼠予健脾理气颗粒4.2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大鼠灌胃持续7天,每日1次,直至大鼠9周龄,行胃内气囊植入术,术后恢复7天,直至大鼠10周龄。大鼠10周龄时,应用电子恒压器对各组大鼠进行40mrmHg(持续60s)的胃扩张刺激。胃扩张刺激结束后30min采集大鼠T8-T10节段脊髓背角侧组织及胃体近端1/3段胃壁全层组织。通过肉眼观察及HE染色技术判断大鼠胃组织是否出现器质性病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判断FOS 阳性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分布情况;应用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脊髓背角c-fos、iNOS及GABAb受体的mRNA相对表达量;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脊髓背角FOS、iNOS及GABAb受体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检测脊髓背角 cGMP、PKG 水平。实验三: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健脾理气颗粒组(NS组)及L-NAME+健脾理气颗粒组(L-NAME组),每组各6只。取各组大鼠近端胃体环行平滑肌条(2mm×8mm),分别置于含有15ul Krebs液的浴槽中,并向浴槽中通入95%02和5%CO2的混合气。向两组的浴槽中分别加入5ul NS或L-NAME(浴槽中浓度为10-4mol/L),孵育30min,并检测3 μ g/ml、30 μ g/ml、300 μ g/ml、3000 μ g/ml 和 6000 μ g/ml 的健脾理气颗粒对大鼠平滑肌条的张力平均值下降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临床部分“健脾理气颗粒”来源于导师经验方“健脾理气方”,其治疗FD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确切的临床疗效。“健脾理气颗粒”源于经典,优化于临床,具有规范合理的制备工艺,为相关动物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立题依据与保障。2.实验部分实验一:气囊压力为40mmHg、60mmHg、80rmmHg时,模型组大鼠AWR评分及颈部肌电均方根变化率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P<0.01),气囊压力为40mmHg、60mrmHg时,各药物治疗组大鼠AWR评分及颈部肌电均方根变化率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P<0.01);当气囊压力为80mmHg时,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大鼠颈部肌电均方根变化率较模型组降低,但各治疗组AWR评分较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各胃扩张压力条件下,模型组大鼠胃顺应性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P<0.01),各治疗组大鼠胃顺应性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P<0.01)。实验二:各组大鼠胃组织未见溃疡、糜烂、出血、粘膜萎缩等器质性病变;大鼠脊髓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背角浅层;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c-fos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而各组大鼠脊髓背角FOS蛋白相对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iNOS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组升高(P<0.01,P<0.05),治疗组较模型组降低(P<0.01,P<O.05);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GABAb的r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组降低(P<0.01,P<0.05),治疗组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cGMP、PKG水平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实验三:5ul NS孵育30min未对大鼠近端胃体平滑肌条的张力平均值产生影响,而健脾理气颗粒可降低其张力平均值,当健脾理气颗粒浓度达到300 μg/ml、3000 μg/ml和6000 μ g/ml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0-4mol/L-NAME孵育30min可部分抑制健脾理气颗粒对平滑肌张力的降低作用,当健脾理气颗粒浓度达到3000 μg/ml和6000 u g/ml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结论:应用“健脾理气颗粒”治疗FD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及良好的临床基础。该颗粒凝聚了导师治疗FD的多年临床经验,采用了规范合理的制备工艺,可有效调节FD大鼠胃敏感性与顺应性,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脊髓层面iNOS、cGMP、PKG及GABAb受体的水平及胃平滑肌张力等过程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