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广西是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高发区,肝癌的早诊早治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十分重要。在肝癌筛查中,影像学对于肝脏体积较小的结节性病变常难以明确诊断。常见的肝细胞结节性病变包括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 HA)、异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s, DN)和肝细胞癌。这些不同的病变,预后不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及肝细胞腺瘤属良性病变,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预后良好,仅需随访,而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与肝细胞癌关系密切,属交界性病变,肝细胞癌为恶性病变。肝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是膜性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中的一种,在人类胚胎及胎儿期高表达,成人后仅在胎盘中高表达,在少数组织低表达。GPC3在正常肝组织或肝硬化组织中呈阴性表达,所有的良性结节性病变如肝细胞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GPC3表达均为阴性,在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的敏感性为7.0%,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为23.0%,而在肝癌高表达。热休克蛋白70 (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是一种应激蛋白,人体各个器官均有其表达,其生物学功能主要为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修饰、转运,抗细胞凋亡。HSP70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SP70的表达逐渐增高。GPC3和HSP70在不同恶性肿瘤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目前尚未见GPC3、HSP70在一系列肝细胞结节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关系的研究报道。故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GPC3、HSP70蛋白在肝细胞结节性病变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在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在鉴别肝细胞结节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意义。方法(1)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0年07月至2015年06月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10例肝细胞结节性病变石蜡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1例、肝细胞腺瘤10例、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13例(其中11例来源于肝癌癌旁组织)、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34例(其中24例来源于肝癌癌旁组织)及高分化肝细胞癌32例(其中20例于癌旁组织见异型增生结节,5例为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15例为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并收集患者随访资料。(2)使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GPC3和HSP70蛋白在5组病例中的表达情况,使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分析二者在5组病例中表达的差异。(3)分析GPC3和HSP70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GPC3在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0/21)、0%(0/10)、7.69%(1/13)、14.71%(5/34)、59.38%(19/32)。HSP70在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2%(2/21)、0%(0/10)、0%(0/13)、20.59%(7/34)、62.5%(20/32)。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的GPC3、HSP70阳性率均高于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P<0.05)。(2)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间GPC3、HSP70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1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中17例随访正常,3例失访,1例死于其他原因;10例肝细胞腺瘤中8例随访正常,1例患肝细胞癌,1例死于其他原因;13例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节中,非肝癌癌旁的2例患者1例随访正常,1例患肝硬化,11例肝癌癌旁患者中7例存活,3例死亡,1例失访;34例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中,非肝癌癌旁的10例患者中6例正常,4例患肝细胞癌,均存活,24例肝癌癌旁患者中12例存活,10例死亡,2例失访;32例高分化肝细胞癌中13例存活,16例死亡,3例失访。结论(1) GPC3、HSP70在非癌性结节性病变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提示GPC3及HSP70在肝细胞结节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2) GPC3、HSP70在四组非癌性结节性病变中的两两比较,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GPC3、HSP70不能做为此四种病种之间鉴别诊断的有效指标。(3) GPC3、HSP70阳性者的死亡率高于二者皆阴性患者,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GPC3、HSP70阳性是肝细胞癌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