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三疣梭子蟹蜕壳、钙化生理和呼吸代谢的影响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skyfre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不同温度(18℃、22℃、26℃)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雌蟹的蜕壳过程进行了生态学观察并在梭子蟹蜕壳后1h、2h、8h、16h对蟹壳硬度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如下:  1.三疣梭子蟹在蜕壳过程中,在蜕壳前期除部分梭子蟹食量较少或者停食外,蟹体大小、体色、螯足及附肢的颜色等外形特征均未观察到明显变化;蜕壳期的梭子蟹的裂痕首先位于梭子蟹头胸甲与腹节连接处,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侧板线两侧延伸;  2.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梭子蟹蜕壳期和硬化期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0.05),温度越高硬化时间越短,温度越低硬化时间越长;  3.温度对三疣梭子蟹钙化过程中硬度的影响作用明显(P<0.05),以22℃常温下三疣梭子蟹蜕壳后的硬化速度作为参照,高温可以加快梭子蟹的硬化速度,低温对却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其硬化速度。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蜕壳后处于软壳期的三疣梭子蟹雌蟹为实验材料(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三个实验温度(18℃,22℃,26℃)下测定了梭子蟹蜕壳后1h、2h、8h、16h及完全硬化时蟹壳中Ca2+、Mg2+、K+、Na+的含量。不同温度下三疣梭子蟹蟹壳在钙化过程壳中Ca2+和Mg2+的含量的变化规律与蟹壳硬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均随钙化时间的延长呈明显的上升趋势(P<0.5),说明Ca2+、Mg2+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蟹壳软硬程度。但梭子蟹蜕壳后1h蟹壳中Ca2+、Mg2+离子含量,在三个温度下相近,且无显著性差异(P>0.5),完全硬化状态下的蟹壳中Ca2+、Mg2+离子含量也有相似的规律,说明温度变化不能改变梭子蟹的硬化机制,但能延长或者缩短其硬化时间。不同温度下三疣梭子蟹蟹壳在钙化过程壳中K+、Na+的含量的变化规律与Ca2+、Mg2+离子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随钙化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P<0.5),可能与这两种离子在钙化后期逐渐转移到血淋巴中参与机体渗透压调节有关。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雌蟹蜕壳后期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实验设18℃、22℃、26℃三个温度水平,分别在蜕壳后1h、2h、8h、16h取其肝胰腺和肌肉组织,测定ACP、AKP、T-SOD的活力及T-AOC。实验结果如下:  1.三个实验温度下随钙化时间延长三疣梭子蟹肝胰腺中AKP、ACP和T-SOD的活力呈下降趋势,T-AOC呈上升趋势。温度对AKP、ACP的活力和T-AOC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对T-SOD的活力影响显著(P<0.05),而钙化时间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与温度相反,对AKP、ACP的活力和T-AOC的影响均显著(P<0.05),对T-SOD的活力影响不显著(P>0.05)。  2.三个实验温度下随钙化时间延长三疣梭子蟹肌肉中的AKP、ACP、T-SOD的活力和T-AOC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这可能梭子蟹对各种免疫因子的调控机制不同有关。温度对AKP、ACP和T-SOD的活力影响均不显著(P>0.05),对T-AOC的影响显著(P<0.05),钙化时间点对AKP、ACP的活力和T-AOC的影响差异均显著(P<0.05),对T-SOD的活力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3.温度和时间的双因子交互作用对三疣梭子蟹肝胰腺中ACP的活力影响显著(P<0.05),对肝胰腺中T-SOD的活力和肌肉中T-AOC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其肝胰腺和肌肉中的其他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不显著(P>0.05)。  4.综上所述,温度对三疣梭子蟹各组织中的磷酸酶、T-SOD的活力和A-TOC的影响多不显著,而钙化过程中免疫酶的活力随钙化时间的延长变化明显,其中三疣梭子蟹蜕壳后1-2h其肝胰腺和肌肉中磷酸酶的活力较高,8h恢复相对正常水平,肌肉中T-SOD的活力在蜕壳后前8h逐渐升高,以上免疫酶的变化指示梭子蟹在蜕壳前期积极清除代谢产生的自由基,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性损伤。  为研究温度对钙化过程中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雌蟹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设18℃、22℃、26℃三个温度水平,分别在梭子蟹蜕壳后1h、2h、8h、16h及完全硬化五个时间点取样,测定其肝胰腺、肌肉和鳃中HK、PK、SDH的活力。结果显示:  1.与22℃条件下相比,高温(26℃)和低温(18℃)下三疣梭子蟹肌肉中 PK的活力在蜕壳后1-8h明显升高,说明高温和低温条件下梭子蟹肌肉中的糖酵解速率加大;而肝胰腺和鳃中的PK活力的峰值出现在梭子蟹蜕壳后1-2h,表明蜕壳后1-2h这两种组织中有较大的糖酵解速率;  2.三个温度水平下,梭子蟹肝胰腺中HK的活力表现出随钙化过程的进行而降低,1-16h的活力显著高于完全钙化时的活力,说明蜕壳后的梭子蟹肝胰腺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随钙化过程的进行逐渐减弱,而其鳃中HK活力的变化趋势与肝胰腺中相反,说明梭子蟹的鳃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随钙化过程的进行而提高,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组织在梭子蟹钙化过程中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不同有关;  3.梭子蟹肝胰腺中SDH的活力在三个实验温度下蜕壳后16h内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肝胰腺在钙化过程中三羧酸循环作用逐渐加强。此外,其肌肉和鳃组织中SDH的活力在三个实验温度下的峰值均出现在前8h,并且低温(18℃)的峰值明显低于高温(26℃)的峰值,说明在这段钙化时间中,相较于低温而言梭子蟹的肌肉和鳃中有氧代谢的加强在高温条件下更显著。综上所述,在钙化过程中,低温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糖酵解作用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三羧酸循环有较明显的减弱趋势,其中三疣梭子蟹肌肉和鳃中SDH的活力明显低于高温条件,表明低温可以延长其蜕壳后的软壳时间。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呼吸代谢的影响。实验设五个温度水平(15℃、18℃、21℃、24℃、27℃),以三疣梭子蟹幼蟹(1.17±0.03g)和成蟹(57.57±1.16g)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以及成蟹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丙酮酸激酶( PK)、己糖激酶( HK)和琥珀酸脱氢酶( SDH)的活力。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在本实验条件下,三疣梭子蟹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幼蟹耗氧率在各个温度水平下差异显著(P<0.05),成蟹耗氧率仅在15℃-18℃与21℃-27℃之间差异显著(P<0.05);幼蟹和成蟹排氨率在15℃-18℃与21℃-27℃之间差异显著(P<0.05);  2.幼蟹和成蟹的氧氮比随温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其氧氮比范围是1.38-3.02,表明三疣梭子蟹以蛋白质为主要代谢能源物质;  3.随实验温度升高,成蟹肝胰腺中的PK活力呈上升趋势,说明随实验温度上升,成蟹肝胰腺的糖酵解速率增大。相反,成蟹肌肉组织中的PK和HK的活力则随温度升高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说明随实验温度上升,成蟹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下降;  4.温度对三疣梭子蟹肝胰腺组织中SDH的活力影响显著(P<0.05),SDH的活力随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在27℃时达到最大值,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三疣梭子蟹在高温环境下有氧代谢加强。
其他文献
甲氰菊酯(Fenpropathrin)是第三代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由于高效低毒,杀虫面广在农业上广泛应用。拟除虫菊酯在水体中能够直接进入动物的鳃和血液,对鱼、虾等水生动物伤害严重
太阳能开发商1366技术公司(1366 Technologies)希望用更廉价的生产过程来减少太阳能电池的成本。  一种新的制造工序可以降低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晶体硅片80%的成本。这个处理过程由总部位于马塞诸塞州列克星敦的1366技术公司开发,3月该公司展示了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第一块太阳能电池。此技术是该公司计划——在10年内使太阳能发电比燃煤发电更便宜——的关键。  硅片是传统太阳能电池的核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