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化浊解毒疏肝方对轻中度抑郁(浊毒内蕴证)患者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化浊解毒疏肝方对轻中度抑郁患者(浊毒内蕴证)的疗效。方法:以诊断为轻中度抑郁症并符合中医浊毒内蕴证的患者48例,随机分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服用化浊解毒疏肝方药,对照组服用氟西汀,通过HAMD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评价疗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HAMD评分可见中药组及西药组治疗后评分明显减少,中药组与西药组无差异。2.中医症状评分可见治疗后中药组及西药组评分均明显减少,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无差异。中药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为90.5%。小结:1.化浊解毒疏肝方具有抗抑郁作用。对抑郁症的疗效与西药氟西汀相当。2.化浊解毒疏肝方对郁证的中医症状改善作用与氟西汀相当,但不良反应少。第二部分化浊解毒疏肝方对CUMS(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行为学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目的: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对CUMS小鼠行为学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观察此方的抗抑郁作用及神经元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雄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建立CUMS模型,通过糖水偏爱测试、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小鼠的焦虑抑郁程度,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小鼠海马CA3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各样本总体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模型组小鼠毛发色泽暗淡,胆小易惊,反应迟钝,活动度减少,精神不振,进食减少,甚至出现应激性排便。2.模型组糖水偏爱指数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减少,西药组及中药高中剂量组增加。3.模型组小鼠旷场试验各项评分显著降低,中药各剂量组与西药组均有增加。4.模型组小鼠强迫游泳总不动明显延长,不动潜伏期缩短,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干预后有明显改善。5.高架十字迷宫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开放臂访问次数及停留时间明显减少,闭合臂访问次数及停留时间明显增加,西药组及中药高、中剂量组有所改善。6.光镜:模型组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出现较多凋亡小体,可见较多胶质细胞及炎性细胞。中药组:神经细胞排列较为规整,轻微核固缩,有少量的凋亡小体,可见少量的胶质细胞及炎性细胞。7.电镜:模型组细胞萎缩,膜结构欠清晰,线粒体内外膜融合,突触融合,小泡减少,神经毡水肿。中药组:细胞膜清晰可见,胞浆水肿,线粒体较多,突触可见致密物,突触间隙存在,小泡较多。小结:1.通过CUMS加孤养可成功建立抑郁小鼠模型,模型稳定而可靠。2.化浊解毒疏肝方可改善CUMS小鼠的抑郁程度,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佳,与氟西汀疗效相当。3.从形态学方面证实CUMS可致小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的损伤。4.化浊解毒疏肝方药可以保护小鼠海马CA3区神经元,从而恢复海马的结构,从形态学角度为探讨抑郁症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基于Rac1-LIMK1-cofilin通路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的抗抑郁作用及改善神经可塑性的机制目的:探讨化浊解毒疏肝方对CUMS小鼠BDNF及其受体、以及突触相关蛋白,Rac1-LIMK1-cofilin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并探讨抗抑郁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雄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印迹法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海马组织BDNF,TrkB,SYP,PSD-95,Rac1,LIMK1,p-cofilin蛋白水平。所有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1.模型组海马CA3区BDNF,TrkB表达量减少,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Q-PCR结果表明模型组BDNF mRN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增加。2.模型组海马CA3区SYP,PSD-95表达减少。Western Blot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Q-PCR结果表明SYP,PSD-95 mRNA水平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与上述结果一致,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增加。3.模型组海马CA3区Rac1、LIMK1、p-cofilin表达量减少,中药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增加。小结:1.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可成功诱导小鼠产生抑郁样行为,并伴有海马BDNF及受体,突触相关蛋白及Rac1-LIMK1-cofilin通路蛋白的变化。2.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发生机制可能与影响BDNF-TrkB介导的Rac1-LIMK1-cofilin通路蛋白变化有关。3.化浊解毒疏肝方通过影响BDNF-TrkB介导的Rac1-LIMK1-cofilin通路蛋白变化发生神经保护作用,从而产生抗抑郁效应。结论:1化浊解毒疏肝方具有抗抑郁作用,在改善抑郁症状方面与西药氟西汀疗效相当。2化浊解毒疏肝方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有抗抑郁作用。3化浊解毒疏肝方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4化浊解毒疏肝方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的抗抑郁及神经元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BDNF-Rac1-cofilin通路发挥的,从而改善神经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