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信息社会中的“双重弱势群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长期以来都处在主流社会的边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的通讯技术,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得以参与到网络社会的互动中。尤其是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为这一边缘群体提供了民族聚居的新渠道,降低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交互动成本的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意识与认同变迁。本文以流动在全国的贵州省威宁县牛棚镇布依族为例,基于该群体在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关系进行了3年的网络民族志调查,试图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社会互动的?在这种互动仪式中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传播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提供了什么样的可能或障碍?研究发现:首先,基于微信社交情景的“半实名制”熟人社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完成了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化,并在这个关系网络中通过内向的自我认同和外向的集体认同来实现了对自我民族身份认同层次的升级。一方面,社交媒体给边缘人群提供了一个较为私密的情感场域,在这种密集的群体互动中加强和凝聚了民族共识;另一方面,媒介的现代化发展,社交方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身份认同的要素。其次,社交媒体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了一个全新的对民族文化进行“编码—解码”的空间,极大的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体表达自我的可能,将单向的文化传播转变为了参与式文化的传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民族文化的传播积极性得到了大幅提高,并实现了群体传播。另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内部阶层的差异影响着个体情感能量的不同,“精英分子”在互动仪式中对建构和增强群体整体认同有着关键作用。最后,社交媒体也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完成“文化整合”和“身份变迁”的工具,在流动的社会中,简便扼要地获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渠道。互联网中“想象的共同体”极大地满足了流动人口的民族归属感,同时,也催生了现实社区中民族文化仪式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