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饼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催产素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xzsx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拟通过观察隔药饼灸命门穴干预治疗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观察不同治疗因素下痛经大鼠扭体反应情况,检验大鼠治疗前后外周血清催产素(OT)水平及子宫内膜催产素受体(OTR)蛋白表达变化,探讨隔药饼灸命门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并评价其疗效,为临床上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方法:将100只雌性未孕SD(Sprague-Dawleg)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和造模组(80只),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灌胃组、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各20只,造模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及催产素法建立痛经大鼠模型,其中灌胃组在造模成功后予加味益母草膏灌胃,针刺组在造模成功后予针刺命门穴,隔药灸组在造模成功后予隔药饼灸命门穴,然后进行标本制备,观察各组痛经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并检测外周血清中催产素(OT)水平及子宫内膜催产素受体(OTR)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  (1)空白组无扭体,模型组扭体次数较多,且有扭体潜伏期,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灌胃组、针刺组以及隔药灸组均能明显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且能减少30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灌胃组、针刺组以及隔药灸组扭体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灌胃组相比,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均能明显减少30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且针刺组与隔药灸组相比,隔药灸组30min内扭体次数最少(P<0.01)。三组比较,隔药灸组扭体抑制率最高。  (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灌胃组、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大鼠血清中OT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灌胃组、针刺组及隔药灸组OT显著降低(P<0.05);与灌胃组比较,针刺组及隔药灸组OT显著降低(P<0.05);与针刺组比较,隔药灸组OT降低不明显(P>0.05)。  (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灌胃组、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大鼠子宫内膜OTR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灌胃组、针刺组及隔药灸组OT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灌胃组比较,针刺组及隔药灸组OT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针刺组比较,隔药灸组OTR蛋白表达降低(P<0.05))。模型组OTR免疫反应阳性较空白组高,差异有显著性。灌胃组、针刺组和隔药灸组与模型组比较,OTR免疫反应阳性的范围和程度减少,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1)隔药饼灸命门穴治疗能有效的改善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扭体反应,即该治疗方法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降低大鼠血清OT的含量及抑制OTR蛋白表达,可能是隔药饼灸命门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镇痛机制的两个重要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结肠息肉的患者进行病例调查,总结结肠息肉患者性别、年龄构成的特点,以及镜下表现特点,探讨中医证候分布规
目的:观察补肺清瘀颗粒对博来霉素(bleomycin,BLM)诱导的硬皮病(scleroderma,SD)模型小鼠肺及皮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的影响,为补肺
目的:本课题在收集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症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学及循证医学手段,对文献中关于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乳腺增生症的针灸治疗规律,为制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导师高树彬教授长期从事儿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对该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常年的临床诊治中,导师高树彬发现此病的中医分型中以“
目的:  探讨电针调节Ras-Raf-MEK1/2-ERK1/2信号通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方法:  1.基于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以电针干预骨性关节炎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