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一个先天性常染色体显形遗传副耳畸形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研究目的定位先天性遗传性副耳畸形家系的疾病基因。方法对一个先天性副耳畸形的家系进行调查,对该家系进行了微卫星位点全基因组扫描。结果该家系的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完全外显。通过两点连锁分析得到最大LOD值为4.20(D14S990 and D14S264,sita=0),通过单体型构建和多点连锁分析,将该致病基因锁定在14号染色体的D14S283和D14S297两位点(9.84cM)之间。结论我们将先天性副耳畸形疾病基因定位在14q11.2-q12区间内。这是迄今第一次对单纯性副耳畸形疾病基因的定位。第二章一个先天性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研究和候选基因突变检测目的定位和鉴别白内障致病基因。方法对一个先天性进行性板层核状白内障家系进行调查,对该家系的23个可疑患者进行了视光学检查,提取29位家庭成员的gDNA并进行连锁分析、单体型构建,对侯选疾病基因(BFSP1)进行突变检测。结果14个家庭成员被确诊患有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板层核状白内障。连锁分析结果表明微卫星位点D20S904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紧密连锁,其LOD值为6.02(sita=0)。最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被定位到20号染色体20p12.2-p11.23的D20S186至D20S912之间,该区间的长度为9.34MB。在此区间含括了BFSP1基因,但从我们对患者该基因编码区域的突变检测结果来看,没有发现有意义的突变。结论我们将一个先天性进行性板层核状白内障致病基因定位到20p11.23-p12.2.第三章两个先天性性连锁遗传眼球震颤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研究目的进一步缩小先天性传出性眼球震颤的致病基因在染色体的区间。方法对两个患有该病的中国大家系进行调查和确诊,并对该家系进行整个X染色体的基因组微卫星位点的长度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在家系nys-01,发现了在X染色体长臂最大LOD值为8.55(DXS1047,sita=0)。在家系nys-02,几乎相同的位置发现了3.91的最大LOD值(DX1211和DXS1205,sita=0)。通过多点连锁分析和单体型构建,最终将该致病基因定位在X染色体微卫星标记DXS8044和DXS8041之间的7.1 cM。结论我们将先天性传出性眼球震颤致病基因定位到Xq25-q26.3的7.1个cM,并推测Xq26-q28的位置很可能存在两个眼球震颤的独立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