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性药物的生物活性与其立体构型密切相关。目前,手性制药已成为现代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核心领域,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使获得单一手性异构体成为分析科学中的热点和难点。手性药物的分离对于研究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药理和毒理作用及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单一构型的手性中间体在不对称合成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立高效、准确的分析方法监控手性中间体拆分过程和检测其光学纯度也显得十分有必要。
本文采用键合型纤维素手性固定相法(Chiralpak IB和Chiralpak IC手性柱)分离了环戊噻嗪、吲达帕胺、卡多曲、兰索拉唑、曲美布汀、莫达非尼、异丙嗪、醉椒素和艾司洛尔等九种手性药物对映体,两种手性合成中间体联萘酚、扁桃酸和丁烯内酯类化合物,初步探讨了拆分机理,建立了吲达帕胺对映体的含量测定和R-莫达非尼对映体过量百分率测定的方法,并首次对吲达帕胺对映体在大鼠体内的立体选择性药物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
一、键合型纤维素固定相拆分环戊噻嗪等九种手性药物
采用纤维素手性固定相(Chiralpak IB和Chiralpak IC手性柱),正相液相色谱法拆分了环戊噻嗪、吲达帕胺、卡多曲、兰索拉唑、曲美布汀、莫达非尼、异丙嗪、醉椒素和艾司洛尔等九种手性药物。考察了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的种类和浓度、碱性添加剂、流速和柱温对拆分的影响,优化了色谱条件。九种药物对映体均达到了基线分离,并对拆分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吲达帕胺和莫达非尼对映体的手性分离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吲达帕胺两个对映体浓度在0.25~1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9),两个对映体的最低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5和0.20μg/mL,方法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2.50%,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1.7~97.5%之间,该方法应用于吲达帕胺对映体的含量测定。莫达非尼两个对映体浓度在0.25~1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8),两个对映体的最低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75和0.25μg/mL,方法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95%,回收率在95.0%~99.9%之间,该方法应用于R-莫达非尼样品对映体过量百分率的测定。
二、键合型纤维素固定相拆分两种手性合成中间体
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键合型纤维素Chiralpak IC柱,对两类重要的手性合成中间体联萘酚和扁桃酸进行了拆分研究。系统考察了流动相中极性改性剂的种类和比例、酸性添加剂、流速和温度对分离的影响,优化了色谱条件。在两个手性化合物均达到基线分离的基础上确定了单一异构体的出峰顺序,并探讨了拆分机理。
三、键合型纤维素固定相拆分丁烯内酯类化合物
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键合型纤维素chiralpak IC柱,对我院自主研发的具有体外抗菌活性的γ-亚基丁烯内酯类化合物进行了拆分研究,考察了流动相中极性改性剂的种类、乙醇的含量、温度对分离的影响,优化了色谱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化合物结构和热力学参数对此类丁烯内酯衍生物在ChiralpakIC固定相上的手性识别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
四、大鼠全血中吲达帕胺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建立了测定大鼠全血中吲达帕胺对映体的手性色谱方法。研究了大鼠单剂量灌胃给药后两对映体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全血中先出峰的构型1的浓度比后出峰的构型2稍高,AUCisomer2/AUCisomer1的比值在0.9~1.0范围内。构型1的t12在4.8~5.3h范围内,构型2的t18/2在4.9~5.5h范围内,表明吲达帕胺对映体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有微量的构型1反转为构型2。两对映体的t1/2,AUC0-24, AUC0-∞和CL/F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吲达帕胺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可能具有立体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