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迭代更新与网络规模的持续扩大,现代城市实体与虚拟空间中各种要素逐步实现交互与融合。使传统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之间连接方式日渐瓦解,各社区之间、多元供给主体之间和供需主体之间的地理空间边界日益模糊,物质和地理关联与纽带变得愈发松散,相应的社区公共服务发生场域、供给主体和服务对象之间的效能聚合效应,逐渐从以地理集中为必要条件的实体集聚,转变为以智能化平台、大数据、物联网和供需信息实时即时交换为核心的网络化虚拟集聚模式,而围绕这种模式展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成为公共领域学者和社区工作者必须探索的一大课题。因此,研究以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智能+”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模式转型与发展。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一是,通过从理论创新、情境分析、价值描述、功能剖析等角度描述社区公共服务虚拟集聚的价值和优势,构建出一个基础认知框架,实现了对“虚拟集聚”的理论创新。二是,通过单案例研究,提出一个包含载体构建、主体构成、生态圈的发展阶段演进框架,揭示“智能+”背景中社区公共服务虚拟集聚从“基础工具培育——服务平台发力——生态圈成长”的发展规律。三是,围绕社区公共服务虚拟集聚的核心主体禀赋能力、平台的集聚能力、相关参与主体的支撑能力三个方面,构建出7个层次的31个虚拟集聚服务水平指标,并对典型现实案例展开模糊综合评价,总结出当前社区公共服务虚拟集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薄弱环节。四是,结合实证结论,从目标引导、宣传动员、响应反馈、主体协同、资源配置、关系扩展、监督评测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促进机制。通过研究,一方面,在理论层面丰富和拓展了社区公共服务治理的新视角和新思路,并构建了社区公共服务虚拟集聚的理论体系框架和实践应用新逻辑。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提供了社区公共服务虚拟机集聚的创新性实现机制,对社区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