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场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抗倾覆特性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smsyz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通过设置隔震支座形成隔震层的一种隔震结构体系。夹层橡胶支座通过减小隔震层刚度,延长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小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隔震的效果。基础隔震技术因其良好的减震效果、经济性、耐久性和适用性,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的普遍认可。据统计,我国基础隔震结构的建筑面积已超过了200万平方米。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与隔震系统力学性能的研究及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理论的研究进程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次大地震,其中近场地震带来的灾害日益显著,由此引起了工程人员和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近场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在历次主要的近场地震中都有表现,如美国Northridge地震、日本Kobe地震、台湾集集地震以及汶川地震等。已有研究表明,近场地震的速度脉冲效应往往引起结构强烈的地震响应,增大对结构位移和延性需求,对于隔震结构这类中长周期结构会有较大影响。随着现代建筑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层出不穷,基础隔震结构也逐渐从低层建筑向多高层建筑发展,但随之产生了许多的设计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结构的抗倾覆性能。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基础隔震结构参数对结构抗倾覆性能的影响,并为工程应用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本文通过力学分析并应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以铅芯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为基础,分析了场地条件、地震烈度、隔震周期、上部结构自振周期、上部结构高宽比、近场地震速度脉冲效应等因素对结构抗倾覆特性的影响及其规律,为从事近场地区基础隔震体系设计和应用的广大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基本理论依据和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东兴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8年、2013年、2018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结果显示,东兴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人口较为集聚的沿海区域,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区域,与耕地的分布有一定的空间协同性;2008-2018年,东兴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化频繁,其转变形式较为多样,2008-2013年、2013-2018年变化趋势大体一致;2008-2018年,东兴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在每期的变化中处于
结构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结构分析的重点问题之一,非线性静力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研究的成果已经能够指导实际工程的静力设计。相对于静力稳定,动力稳定的研究难度较大
桅杆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通讯工程的高耸结构。由于它具有高和柔的特点,因此对风荷载的作用比较敏感,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桅杆结构风致倒塌破坏的案例。而在桅杆结构风致倒塌破坏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黄石港工业园区水资源量的短缺和水环境的破坏日趋显著。为使黄石港工业园区水资源、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工业园区的规划发展现状,将水资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大规模展开,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我国西部是一个多山的地区,著名的黄土高原就坐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