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对象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山镇。中山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南部,川渝黔三省市交界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867年,曾经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根据在古镇中发现的《禁卖发水米碑刻》描述,清代时赶场天来此镇买米的不下万人,可知当时中山镇繁荣的商品贸易。中山镇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文化繁荣、盛极一时。令人惋惜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同时,古镇的旅游开发还处在发展的初级的阶段。古镇目前还存在空心化现象和古迹古建筑需加强保护情况。从商业贸易、物流输入输出等方面,也不复当年的繁荣景象。但是,我们仍然要认识清楚中山古镇积淀和传承的的文化遗产价值,古镇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历史街镇风貌,古镇地理位置、建筑格局、摩崖造像、古典碑刻、乡风民俗等,均强烈体现出我国西南地区乡村古镇的特色风貌。从该镇绍兴辛未年“清溪龙洞”石刻题铭反映,至迟在南宋时期该镇已成为风景胜地旅游名镇。明末“吴蜀均沾”题刻则反映,明代时该地已成为长江中下游货物贸易重要集散地。光绪壬辰年铭记“三合场”石刻则反映,清代时古镇文化中已深深根植有我天人合一的人文精髓。清咸丰五年“迷津广济”碑和清道光五年“木邦公罚”碑,则分别反映出古镇仁心向善和保护生态的文化精神。与古镇一体作为群体实物保存的古庄园、古墓葬等,也是古镇根脉乡愁的物质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依托古镇保留的中山道琴、石板糍粑、中山咂酒等,也在川渝黔交界山区是深受欢迎名闻遐迩的重要历史文化。古镇保留有向贤比齐、忠勇贞烈的古风。向贤比齐的醇厚古风影响至今,以腊月春节期间相互品尝、同喜同乐、招待客人的“千米长宴”为代表。忠勇贞烈民风流传至今,则以闻名中外、现代人在陡崖峭壁开凿的6000多级攀山石梯“爱情天梯”为代表。中山古镇保留的古代建筑、文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乡俗文化等,是现代振兴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传承优良传统和保留民族根脉的优良资源,并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的阐述和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中山古镇的自然条件和人口环境。古镇是有生命的历史文物,古镇的形成、发展、兴盛,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古镇天然码头优势是古镇发源、兴盛的环境条件与资源基础。而古镇优裕、古朴、优质的人力资源,则是造就古镇灿烂文化的重要动力。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调研等方式,介绍中山镇的地理、交通、农业、资源等自然地理环境情况,以及人口和人口构成等人力资源环境。并通过对中山镇目前的自然条件和人口环境状况分析,介绍现代社会进行古镇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工作条件。第三部分为文章的重点,主要阐述中山古镇的建制沿革、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存和古镇的特色历史文化等。作者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记录、整理中山镇境内的文化遗产,记录它们的现状、规模等。共收录了古建筑3座,古墓葬17座,古庄园6座,摩崖造像12座,碑刻1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民间文化2个。第四部分为中山古镇的保护传承现状以及作者的几点思考。科学分析中山镇现阶段文物保护及非遗传承方面存在的优势及不足。通过调查研究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模式,结合中山镇自身特点,本文提出针对性传承保护措施。包括:积极处理遗产保护与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注重古镇保护中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深入发掘古镇精神文化内涵、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现实需求挂钩、联合优质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文化共同体等。第五部分是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