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众所周知采光日照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一方面,采光日照与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充足的日照时数不仅能使人心情愉悦,还能使人体保持健康;另一方面,充足的阳光能够给建筑带来光照和热能,大大降低生活在建筑内的居民的采光取暖费用。相邻采光日照纠纷产生的根源在于“人地矛盾”。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受到一国资源禀赋的限制,法律制度的建立也是基于现有资源约束条件。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但是人口大国,山多地少,随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采光日照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一方面,采光日照与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充足的日照时数不仅能使人心情愉悦,还能使人体保持健康;另一方面,充足的阳光能够给建筑带来光照和热能,大大降低生活在建筑内的居民的采光取暖费用。相邻采光日照纠纷产生的根源在于“人地矛盾”。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受到一国资源禀赋的限制,法律制度的建立也是基于现有资源约束条件。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但是人口大国,山多地少,随着人口增长适宜建筑房屋的土地越来越稀缺。近年来城镇化不断加快,城镇中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基于土地建立的建筑物之间的相互距离越来越近,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物之间日照遮挡问题凸显,产生大量日照纠纷。这不仅影响到居住者的正常生活,还对城市的空间形态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相邻采光日照规制标准适用的直接法律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八十九条“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法律规定的过于原则性和模糊性,导致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议不断。在司法实践中,规制标准在相邻采光日照纠纷案件中如何作用于认定责任、解决纠纷?在公私法二元划分的体例下,直接适用规制标准?或者不适用规制标准?判断标准是什么?承担责任的方式怎样选择?这些问题值得探究。第一部分,通过引言,交代了文章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相邻采光日照纠纷产生的根源在于“人地矛盾”。近年来城镇化不断加快,城镇中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基于土地建立的建筑物之间的相互距离越来越近,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物之间日照遮挡问题凸显,产生大量日照纠纷。国内关于相邻采光日照领域规制标准的私法效应研究,主要包括:从私法角度切入,研究规制标准在私法中的地位;以及从相邻采光日照权公私法综合保护方式切入,顺带提及规制标准对侵权责任认定的影响。国内学界对于规制标准与民事责任的关系方面的争议众多,主要集中在在环境法领域、产品责任领域。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查阅法、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方式进行研究。理论价值在于:明确规制标准与采光日照纠纷各自的特殊性以及产生与发展路径、规制标准在采光日照领域纠纷中如何适用,厘清采光日照领域国家事先规制与司法事后救济关系,为规制标准理论提供新的依据。其实践价值在于:为采光日照领域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规制标准提供可行路径;梳理并阐释行政规制标准与司法判决间的关系,为法院认定提供更为统一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相邻采光日照纠纷产生原理,其次介绍了规制标准的产生原理,最后介绍了美国、日本、德国、我国针对相邻采光日照权建立的保护模式。从采光日照资源的稀缺性及采光日照侵害问题负外部性本质入手,纵向上梳理伴随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采光日照规制标准的历史发展历程。横向上,通过对比美国、日本、德国以及我国的日照保护模式,发现各国普遍采用行政规制与司法损害救济的综合保护模式对相邻采光日照权进行规定。第三部分,通过收集大量私法裁判案例,总结出相邻采光日照领域实践中共有三种适用规制标准的方式:直接适用、综合适用、不适用;其次,依次罗列各种情况下法院作出裁判的考量因素,分析产生这些裁判方式的原因;最后,分析适用规制标准的积极意义。通过对近三年来相邻采光日照纠纷中的二审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数据分析。实证分析发现实践中法院普遍就相邻采光日照纠纷采取规制标准结合私法规定的综合适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为什么私法实践中出现如此多的的不同适用情形,一方面是由于相邻采光日照权本身“不可量物性”造成了该权利界定的高技术性、高成本性;另一方面我国现有民法对采光日照权保护适用规范方面出现重叠性。在相邻采光日照领域适用规制标准具有行为指导、提高效率、节省司法成本等积极意义。第四部分,对法院私法裁判中适用规制标准提出合理建议。规制标准作为法院作出判断的最低底线,是法院信息识别的基准,大大降低了法院在判断损害结果以及进行价值判断的成本。判断“直接适用”还是“综合适用”或是“不适用”规制标准的关键在于——综合规制标准与案件相关其他因素能否帮助法官判断当事人双方何者对各自权利作出较高评价,即符合“价高者得”原则。
其他文献
图像去噪是图像处理的基础问题,也是信号处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只有尽可能地去除图像中的噪声,才能满足人们对图像清晰度和信息准确度的要求,才能进行图像的更高层次的处理与分析。随着去噪技术的发展,全变分去噪方法以它强大的数学支撑和优秀的图像边缘保持能力成为了图像去噪的重要方法。现有的全变分去噪模型大多只考虑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图像梯度,在光滑区域存在阶梯效应;现有的求解算法存在着迭代次数过多,耗时过长的问题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自发现青霉素和链霉素以来,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药源分子资源库。慢性炎症可以引起气喘、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是癌症等多种重大疾病。因此深入发掘和筛选具抗炎活性的天然产物已成为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重点。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从传统中药红花青藤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Phomopsis sp.S12,并从其发酵浸膏中分离得到具抗炎活性的天然产物。本文以S1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突出,在利益驱动下衍生出利用无形资产成本分摊协议避税的情况,而我国税务机关想要更好地处理此问题,就必须对无形资产成本分摊协议反避税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因此,国际反避税成为如今的重要课题。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是跨国公司国际避税的惯用手法,而成本分摊协议在无形资产合作研发中的运用使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问题更加复杂,由此也出现了独立交易原
环氧沥青(EA)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反应性聚合物改性沥青(PMA),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特殊路面的铺装。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塑性材料,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用于沥青的改性。本论文采用SBS和功能化SBS对自主研发的环氧沥青进行改性,分别研究不同苯乙烯(S)/丁二烯(B)结构的SBS对环氧沥青的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以及溴化SBS(BrSBS)对环氧沥青在微观形貌以及阻
恶意软件的行为探测一直以来都是恶意软件检测的最核心的内容。通过检测恶意软件所有的行为模式,可以了解其工作流程,从而洞察恶意软件的内在逻辑。通常,发布的软件都会经过代码混淆,不容易直接通过静态分析探测出所有的行为逻辑。因此,对恶意软件进行动态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恶意软件动态分析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且能够真实还原恶意软件在种种实际场景下的行为。在进行恶意软件动态分析之前,让恶意软件能够顺利地执行
雪冰孢粉作为一种直接、可靠的代用指标,能够反映不同时间尺度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信息。雪冰孢粉研究以雪冰中的植物花粉和孢子为研究对象,结合雪冰研究的特性以及孢粉研究的优势,为气候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国外研究中,北极地区有区域性的雪冰孢粉研究工作,但是时间分辨率较低,孢粉鉴定种属也相对较少;山地地区雪冰孢粉现代过程研究较为深入,并且在孢粉辅助冰芯定年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关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少子化现象的加剧,独居老人的规模也在快速增长,独居老人群体晚年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生活满意度普遍较低等也成为了当前独居老人亟待解决的问题。独居老人晚年独自生活,并且通常伴有慢性疾病,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独居老人们与外界的联系变少,长期的独自生活使得独居老人产生心理孤寂,情绪低落,拒绝与外界交流沟通等问题,长期以往对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无法避免的降低。因此,如何帮助独居老人积
深度学习模型近年来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上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伴随着性能的提升,深度学习模型的结构日趋复杂,对存储和计算消耗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降低模型的复杂度,研究者们主要进行了三个方向的研究:模型参数的量化(Quantization),模型参数、结构的剪枝(Pruning)和轻量化模型的设计(如SqueezeNet等)。目前的深度学习量化算法通常将CNN卷积核中的参数替换为量化目标值
随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从传统的动植物当中寻找新的药源分子变得愈发局限,动植物共生菌与海洋等来源的特境微生物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大批量地,对这些来源于动植物以及海洋的微生物进行筛选,从菌种类型、菌落形态、产物特征吸收、产物分子量及分子式等角度出发,挑选出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菌株,对其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活性测试,以期获得具有潜在成药价值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本文中,从大量的菌株里,
词是汉语言成分中可以独立存在的有意义的最小单位,英文的单词通过空格可以明确划分,但中文的词之间没有什么分隔符,词本身也没有明确的形态标记。因此,中文词的划分不能像西方语系一样通过单词间的空格来实现。中文信息处理的特有问题就是如何将汉语的字符串分割为合理的词语序列,也就是中文分词技术。但在有共同主题的某一领域的文本大数据中,数据量在不断增加,比如一些社交媒体和网站评论,在这些领域内常常会出现一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