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中的更化与拯救——清末民初孔教运动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inhard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在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将清王朝送入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社会诸方面的急剧变化,使中华民族面临着数千年未现的"大变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文化挑战.在这一形势下,贯穿于清末至民初数十年历史之中的孔教运动也应运而生.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思想激荡的时期,革命思想的高涨、破坏主义的盛行、科学无神论和西方近代哲学诸流派的传入,以及无政府主义的兴起,无一不对儒学的生存境遇提出挑战.为保存传统文化之命脉,维护孔教之存在,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及其追随者依然大力开展孔教运动,积极筹建各种孔教组织,倡导尊孔保教,依然在为挽救儒学之危亡进行着抗争.以时代问题的转换为线索,在现实对孔教运动的影响和孔教运动对现实问题回应的双和互动中,探讨孔教运动的形成、演化,孔教运动与维新、与保皇、与复辟、孔教与复古专制的关系,以及各种势力、不同思想派别对孔教运动的看法、见解和观点,对孔教运动和孔教问题进行客观理性的研究,对儒学在何种意义、何种层次上重返现实社会、并成为当代人安身立命之所的现实可能性做出前瞬性的思考,引导人们进一步探寻儒学在未来的发展路向,在仍然有人致力于儒学家教化的今天,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全球化何以成为全球化?塑造当代社会全球化特征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这实际上是哲学社会历史观的一个基本问题,即人类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本文以这个问题为前提,重新反思了传统教科书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命题,论证了如果以这个答案取代当代社会发展动力的研究,实际上是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我们时代的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以及上层建筑系统与以往
中国人的时空观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时空一体,以时统空观念,这种时空观影响了中国艺术。唐代山水田园诗,作为中国古典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充分地表现出中国艺术植根于“天人合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自然赋予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也曾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
期刊